靠什么建立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惠铭生
//www.auribault.com2015-06-10来源: 中工网—《辽宁职工报》分享到: | 更多 |
“涕灭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药袋”苹果……一个个关于农药残留的新闻,让公众闻之色变,更让很多农产品产地和农户遭受当头棒击,恍如灾难。
国人“谈食色变”绝不仅仅是因为权威专家的解释少所造成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把他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当真,甚至对负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据权威报告显示,多年来出口食品一直保持在99%以上的合格率,而国内食品的合格率却在90%左右。相对于我国庞大的食品市场、品种浩瀚的食品品种以及13亿人每天的消费量,相对应地,不合格的食品数量注定也是“海量”的。出口食品合格率既然能达到近百分之百,国内食品为何却达不到?
二是有些食品“有毒”的新闻并非空穴来风。笔者老家在农村,家人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但他们都告诉我,喝茶要先洗茶,因为种茶打药太多;少吃猪肉,因为农民喂猪,喂食瘦肉精,且为了预防疾病,经常让猪喝青霉素。他们给我送的花生油都是“专供”——辟出一块地,专门种不用药的花生用以自食。“自己种的粮食自己不吃”这样的新闻不绝于耳。
三是一种农产品是否“有毒”不仅在于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还在于种植的土地或灌溉的水是否被污染。基层监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少、检测设备匮乏,检验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基层心有余而力不足,监管不力是很明显的。
可见,为确保舌尖的安全,让公众免除对食品安全的恐惧,仅有专家的权威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农副产品要长期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科学的检测。
编辑: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