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一个好的网络生态,就不仅要互动,刷存在感,更应刷成就感,这就是吐槽对人的帮助意义,对社会的建设性。舍此,便舍本逐末,沦为噪音。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对于动不动就“吐槽”的人,43.1%的受访者表示反感,仅5.3%的受访者表示欣赏。72.1%的受访者希望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听到更多理性声音,看到更多建设性意见。(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说,在法律框架内,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动不动就吐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基本也可以佐证,我们国家不像被别人抹黑的那样,是有着广泛的言论自由的。允许吐槽、不怕吐槽,所以有人动不动就吐槽,这既是一种话语表达权,更是一种存在感。不能否认,有人吐槽就是为了刷影响,刷存在感。这无可厚非。
动不动就吐槽也体现参与意识。每逢一件事,说看法,找问题,提建议,都是正当的权利。吐槽本身还是一种互动,大家在碰撞中论争、分享,最终达成共识,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少了吐槽,也便少了互动、分享,除了显得冷清,缺少人气,还真少了一种互联精神。
因为有争议,有论辩,吐槽可以激烈、激进,也可以平静、理性,可以温婉、柔美,也可以戏谑、俏皮,但都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招儿帮人,讲文明有礼貌,富有建设精神,而不是一味吐槽,语出偏激,错的讥诮,对的也批评,甚至互动变互掐,佐之辱骂与恐吓。
鲁迅先生说,辱骂与恐吓不是战斗,因为按照法治社会的定义,辱骂与恐吓也违法,不仅涉嫌名誉侵权,也涉嫌人身攻击。毕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自家的密室。任何一个国家,即便在被少数人极度美化的西方社会,任何公开侮辱人的言行,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调查表明,“吐槽”已经成了人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于是有人担心,讨论公共话题和公共事件,只停留在“动不动就吐槽”的层面,往往导致建设性意见被淹没,影响公众对事情的理性观察和思考。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我以为,建设一个好的网络生态,就不仅要互动,刷存在感,更应刷成就感,这就是吐槽对人的帮助意义,对社会的建设性。舍此,便舍本逐末,沦为噪音。
大众日报:期待“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2010-03-03 |
新华网:网络的力量改变中国2009-09-29 |
新华网:网络的力量改变中国2009-09-29 |
洪 丹:保留网络监督的原始面貌2010-09-03 |
人民日报:微博“国家队”如何更好发力2013-12-02 |
大众日报:期待“网络问政”走向制度化2010-03-03 |
刘 洋:依法整治网络视频有害信息势在必行2014-11-07 |
姜 ?:互联网商战,呼唤“伟大的对手”2014-12-16 |
何 远:优步被查折射政府如何作为2015-05-05 |
王 勉:莫让互联网成“痰盂”和极端情绪“...2015-08-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