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经济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
张小乖
//www.auribault.com 2016-03-23 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期的全国两会上,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引起众多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国资委的负责人在回答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提问时,阐述到:“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挑战、面临着困难。国有企业改革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们遇到的难度、硬度、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主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挑战和困难错综复杂。”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著书论述国企改革时指出,国有资本体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一个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便表现突出,国企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就。现阶段谈国企改革,必须两个层次的改革一起进行,且重点应放在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方面。

  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根基和砥柱,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中国经济,进入了“供给侧”改革为基调的新常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创新性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在西方经济学认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之外,新增了经济发展新引擎。身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将是“供给侧”改革落地并产生经济驱动力的重中之重。

  不同的时代背景,呼唤对应的改革大家,造就对应的改革方案。国际改革发展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好的模式甚至可以试点,但需要脚踏实地结合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深刻现实。

  中国国企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命题,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及新工业时代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经验基础上,整体提出了引领“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这五大理念回答了新时期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二是中国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三是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为了谁。这应该成为我国推进国企改革必须遵循的发展理念。

  国企改革的发展理念有了,国企改革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必须厘清。国企不彻底的经济主体身份,是我国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的一大特征。市场经济理论的完美市场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买卖双方无法以决策影响价格,二是市场参与者无需成本就可获得理性决策所需的全部精确信息。一旦二者中有任何一条被违反,就会形成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干预。而行政干预的力度、深度以及手法,因时因地而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现状:国企垄断和行政干预过度,阻碍了国企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国企的社会责任与市场主体的盈利宗旨之间,时而重叠,时而冲突。合理的国企干部职工薪酬待遇与吸引具有高竞争性国际人才队伍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之间,风险承担、管理创新、技术突破的积极性与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之间,协调并达成共识的机制有待健全。总之,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复杂多变,改革也难以一蹴而就。国企改革正坚持稳中求进的思路,在试点摸索与宏观统筹中向前行进。

  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创新活力不足、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国企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创新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界定分类的要求,大类上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公益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两类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独立的市场主体,都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都要服从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将重心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形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群。商业类国企重点考核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公益类国企重点考核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考核体系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动力源,国务院国资委企业考核评价局每年都会发布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但这一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时效性需要与时俱进。商业类国企的考核指标及薪酬待遇问题,可适度参考国内上市公司或国际同行业企业情况。公益类国企的考核则更应向行政事业单位靠拢。

  与创新活力相对应,国企改革的监管问题是鸟之双翼中的另一翼。国企监管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护网,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生态保持健康阳光的防火墙,关键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与我国的党政干部监督体系的有效结合。监事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制度、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会、审计及绩效管理部门等,中国的国企并不缺乏监督力量。重点在于保持监督力量的独立性、整合监督力量形成一张高效的国有资产防护天网,做到随机巡查、终身追责、全球追缉,让国企的干部职工放亮眼睛,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创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