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传家宝”
刘雪松
//www.auribault.com 2016-06-27 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上海这么大,在老一辈那儿找到上千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不难,但在两万多小学生参加的作文比赛中,面对“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两个作文选题,有上千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这就简直是个奇迹。

  两个选题,按一半对一半毛估估一下择题人数,写“传家宝”的应该是逾万人。上千人写的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就是十分之一的比例。这么小的孩子,都拿外婆之类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来“撞衫”,显然不是家家都有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的巧合,而是孩子们在作文命题面前假大空思维的露底。

  “我家的传家宝”这样的作文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到现在,标题“经典”到了不改一字的地步,一看就是通过“忆苦思甜”来激发学生的正能量的。用心良苦,出发点好得没得说。但半个世纪以来,这道“经典”作文题的“经典”材料,基本上是“缝缝补补又三年”式的勤俭节约不忘本故事。但凡写过这篇作文的,应该没几个摸着良心敢说自己没编造过故事。改卷的老师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但按照打分的标准,老师们需要这样的情节,课堂内外的指导老师、包括家长,也按照这样的打分需要来引导孩子。结果客观上形成的是,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怎么讲有正能量的假话。

  “我家的传家宝”这道题百出不厌,最关键就是这道题在寓意的设计上有着先天的正确性,在引导的方式上有着放之四海皆正确的育人能量。但全中国的勤俭节约教育,都“凑巧”地出在同一道题上,都把目光集中在“传家宝”上,这就是个“逼”着人说假话的懒汉题。

  天底下不是谁家都有传家宝的。很多人家就是磕磕巴巴地奔好日子,并不太在意旧物的丢弃。爱书的藏些书给下一代,爱财的传件把金玉首饰。但从上个世纪起,“我家的传家宝”这道作文题,一代一代的学生想到最多的就是奶奶或者外婆那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恐怕没人敢写金玉首饰。但后来,他们中很多成了文人的,人到中年写类似于“传家宝”之类的回忆文章,都是贵重的某幅字画,或者祖传的某块金玉了。

  “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在学生的作文里传了一代又一代,表面上看是正能量的主题在老师生们手上传了一课又一课,实际上是假大空的作文方式被过了一手又一手。学生们作文里的这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实际上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在说假话,但因为这个假话主题正确,所以中听。因为中听,所以才能得到高分。它从小就让人懂得了一个道理,主题正确的时候,说假话也能得高分。

  讲真话,需要从娃娃抓起,需要从抓娃娃教育的成人做起。中国最需要的一件传家宝,肯定不是外婆那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而是讲真话。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