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在近日被央视曝光,屡禁不止的学术造假之风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论文代写”机构的猖獗,把本该严谨的学术放在了利益的价码称上,100元/千字的“私人定制”更是把堪称学术结晶的论文沦为一方笑料,令人不齿。
通过中国国情研究会调查统计,每年网上揭露的国内学术造假事件大约有100起,而由武汉大学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买卖论文的造假市场仅在2009年的非法交易额就达近1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最为普遍的造假行为就是枪手“代写”,枪手们通过“精心”对网络上原有论文进行二次排序的复制粘贴方式,以此规避论文软件的查重功能,让假学术的论文市场乱象丛生,并且始终难以杜绝。
之前,不管是学术界骇人听闻的2010年“最牛连环抄袭门”,还是2013年“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我们一直将聚焦的视线集中在高校和教授、以及个人身上,却忽视了造成乱象丛生的元凶制假机构,他们通过便捷的网络方式不断给高校学生、企业职工、提干人员等有这方面学术需求的人发出诱导信号,再利用经济收益威逼利诱集结一切可利用的专业人员,通过暗箱操作实现非法交易,让学术视为了金钱的代码,让原本严谨的学术风气变成了功利欲念的邪气,使真正做学问的人员在论文市场的催化下变得心浮气躁不择手段,忘记“诚信”为何物,忘记研讨学术的初衷。因此,这些因利而生的造假机构才是摧毁良好学术环境的元凶,是我们当前最该清除的毒瘤。
笔者认为,对于学术造假人员乃至机构要建立起严厉的惩罚机制,从经济、法律多个层面加强对造假行为的民事和行事的制裁力度,扩大违法成本,让学术造假者闻着心惊,触者悔之。这方面可以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让“伪学术”成为学界、政府和乃至整个社会、家庭共同讨伐的罪行,净化学术圣土。
除此之外,在纠正已出现的学术论文造假外,还要对潜在的学术陋习做到早发现,早抑制,从预防、分类,到认定、改正做到一套完善的制度与程序,像工商等职能监管部门要对注册成型的企业做到监管细微,问责到位,不能让粗放的市场监管模式,再给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留下隐形的作案空间。
莫到乌烟密布才知晴天好,污水侵河才悔净水清,纠风更需正风,正风还需行于态度,守于细节。
刘昌宇:造假的冰桶挑战是娱乐还是愚乐?2015-03-20 |
李 丹:官员醉酒闹事岂能让“假酒”背黑锅?2015-08-11 |
李 云:莫让学术尊严裸奔2015-08-21 |
彩票资金不能在黑洞里办公益2015-09-18 |
让象牙塔保持那份纯净2015-11-04 |
余志勇:莫让摘帽“时间表”成数字“游戏”2015-12-01 |
快评论2016-03-10 |
科研树苗被偷,“护花使者”何在?2016-03-23 |
虚假大学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强”?2016-05-23 |
莫让“陪读”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2016-06-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