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2日进入一年最热的大暑节气,迎来一年中最难熬的高温日子。高温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虽说社会各界对有关高温关怀的呼吁是此起彼伏,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已经暴露出一堆隐藏的民生问题。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线工作人员中,有将近40%的人听说过高温津贴,但许多人从来没有领取过,而且也没有多少人为了几百块高温津贴和老板翻脸。缺乏政府部门严厉的监督,足见补贴一线劳动者的高温津贴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对劳动者“高温保护”常常说在嘴上,却很难落实到行动上,比如说,工地上,高温假的安排有没有落实,劳动保障部门有必要多加体察。对那些奔波在工地上的民工,忙碌于大街上的环卫工,奔跑于送货途中的快递哥等如何确保他们错时上班,如何确保他们有充足午休,都需要政策实实在在的关心,需要制度实实在在的慰问。
高温天气也考验着每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在公共场所,可以通过人们各种“举手之劳”,为烈日下需要的人们送去凉爽。一些城市,在步行街上喷水雾,给高温出行的人们平添一份凉意。而在一些城市街头等待红绿灯的“关键部位”设置凉棚,一度成为城市的流行,只可惜很多城市没有坚持下去。面对数量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城市应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尽可能多的纳凉庇护场所。可只有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专设有“纳凉点”。而在其他城市,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在商场、防空洞等公共场所蹭冷气。这反映出我国城市的纳凉点数量、条件、软性服务等都存在有待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高温天气刚刚拉开大幕,在“战高温”这一场看不见的战斗中,需要我们的城市把塑造城市的应急文化,放到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上来,这需要国家在提高政策、机制、细节等诸多因素的“供给”与“储备”上下功夫,并把关注的重点放到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体和为数众多的体力劳动者着想上来,用法律法规和应急举措更好地保护一线劳动者、保护困难群体,这将是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许朝军:高温津贴别成纸上福利 2014-06-13 |
许朝军:高温津贴别成纸上福利 2014-06-16 |
黄春景:“三伏”高温考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2015-07-14 |
“烧烤模式”呼唤“制度清凉” 2015-07-14 |
朱 玲:最美的风景 是你我共建共享 2015-11-04 |
寒冷不应只是网络上的情致 2016-01-26 |
高温待遇不能仅停留在“文件关怀”层面 2016-06-13 |
导向意义别忽视 2016-06-24 |
面对高温须建立公共应急体系 2016-07-27 |
8人中暑身亡,面对高温同样要“抗灾” 2016-07-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