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9·18”更要“讲给子孙听”
耿银平
//www.auribault.com 2016-09-19 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1931年9月18日对于国人,是一个悲痛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日本强盗开始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侵略。正如《人民日报》曾经的一篇评论所指出的,“中国人铭记历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因此,我们要学学当年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的那名年轻士兵目睹日本向反法西斯盟国签定投降书后,留下的那句普通而意义深远的肺腑之言,“讲给子孙听”,将这段历史多讲给后人。

  “讲给子孙听”是要借助残酷的战争,告诉他们最简单的生存之道和尊严之道。不要指望天上会掉下尊严和和平,中国之所以在近代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就在于它的积贫积弱、发展落后。所以,在教育和发展国际化的当下,我们要成为“国际公民”,但更要成为一个“国家公民”,最值得我们忠诚信仰和为之付出生命的,仍是国家和民族,那才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和支撑,也才是我们的发展之源泉。这不是“民族狭隘论”,而是经由历史得到的血淋淋的事实和结论,以此激发出我们的中国心、民族魂。

  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曾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遗憾的是,在和风日丽中,诸多青少年对于这种民族灾难却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麻木。2011年9月19日《羊城晚报》报道,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记者随机采访珠海本地大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非常模糊,在随机访问的27名学生中,能清晰回答提问的仅1人,对“九一八事变”大概了解的有14人,了解较少的有9人,几乎不了解的有3人。

  补上中国革命史、抗日战争史这门课程吧,虽然它不能带来高分,但对于我们的民族信仰、国家灾难意识,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却是一种厚重的精神支撑和发展动力。它至少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苦难,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国际化,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