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女生在寝室遭同学围殴嘴被撕裂,打人者称对警车免疫”的校园暴力事件,成了热搜新闻。据媒体报道,北京某民办学院的两名女生,在宿舍遭多名女同学殴打。事发后,打人的女生小飞(化名)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她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警车及警察照片,并配有“对于坐警车已经免疫”等调侃性文字。
未成年人以如此“泰然”的方式施暴、如此“老道”的方式评论警方调查,是“被打少女一共缝了30多针”的新闻内容之外,更令人脊背发凉的事情。据称,这位主导施暴的女学生,此前已经受到学校处分,但在如此严重的暴力事件发生后,校方仍建议“双方协商解决”“作为中间人为双方进行协商”。
校园暴力近年来屡见不鲜,应对措施也在不断升级。这起校园暴力事件,正好表达了同期新闻“防治校园暴力意见拟下月出台”的紧迫性。值得追问的是,依托于主流教育体系落地的防治暴力意见、铺展于公办中小学的防治暴力专项行动,到底有没有对社会办学的事实约束力?
到2015年,我国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超过16万所,招生1600多万人。从各种信息交叠而成的生存图景看,它们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承载了从主流教育体系中脱离出的青少年群体,即没有按照“中考—高考—公立大学”这个传统路径成长的群体。这客观上使民办学校遇到的教育对象更为多元化,要应对的教育个案更为棘手,有更多包括校园暴力在内的问题存在的可能。
当前,民办学校常常处于监管缺位的状态中。办学标准参差不齐、教育对象最为多元的地带却没有得到有效监管,未成年施暴者调侃“对警车免疫”的景象出现,也就不那么令人费解了。
管理本身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视,不看不问、少看少问并非尊重宽容,而是将对象边缘化。频频和“暴力”挂钩的民办学校新闻也许是种呼唤——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完整的教育地图,同样应该将民办教育置于防暴的放大镜之下,而对社会办学的日常性督导、监管也该被赋予更高的效能。
朱昌俊:治理校园暴力应注重更多细节2015-06-25 |
遏制校园暴力 法律应“挺身而出”2016-03-07 |
防治校园欺凌不能只靠“突击式运动“2016-05-10 |
把学校真正建在安全的地方2016-06-03 |
“校园卡”租赁的“生意经”念歪了2016-07-19 |
警惕“打闹”变成校园暴力代名词2016-08-03 |
微论2016-08-24 |
制度筑墙,让欺凌远离校园2016-10-18 |
防治校园暴力需要完整的教育地图2016-10-18 |
应对校园暴力要依法综合施策2016-10-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