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老人走失的共性与“个性”
付小为
//www.auribault.com 2016-10-12 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当日,有机构发布了《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该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0万老人走失,失智和缺乏照料是老人走失的主因。

  作为老龄化问题下的子项,老人走失问题具有全球性,与社会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然而,进一步分析老人走失的原因,与发达国家老人失智走失居多相比,国内的情况显然更为复杂。除失智情形外,国内老人走失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人口流动,即留守地老人无人照料而走失,或流入异地人生地不熟疏于照料而走失。事实上,这一因素直接导致了八成以上走失老人实际居住地为农村地区、中小城市及郊区。另一方面,特大城市的走失老人找回率也远高于县级城市及农村。

  也就是说,之于中国,老人走失问题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地域差异的一面。差异的形成不仅来自各地对同类问题关注投入的程度,走失预防机制的建立健全,如GPS手环的发放等,也来自居家养老中家庭成员自身的投入程度。一般而言,留守地区往往同时欠缺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这两方面的能力和制度,相应地,在国家的经济版图上,这些地区可能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立足于这一现实解决老人走失问题,要兼顾共性和“个性”的两个层面,至上而下地统筹推进从预防走失到高效寻人机制的建立健全。

  重视老龄问题、积极改善老年人生活现状、解决棘手的老年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对老龄现象的态度,更是整个国家对人、对生命的态度。这也是之所以我们对福利国家的最高概括,可以简单地囊括于“从摇篮到坟墓”的拟喻。从新生到终老,自始至终地保障生命的全过程有尊严地被关照,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也是全社会努力为之奋斗的意义。

  而支撑价值理想的基石,是如何集合财力和智力建立一套适用于广大市民平等的福利保障体系。具体到眼前的老人走失问题,要有全国性的重视关注,也要有齐步走、补落后区域“短板”的扎实投入;有全国联网寻人的技术投入,也有层层抵达的社会养老圈层的逐级夯实。推及至更全面的老龄化问题,乃至其他层面的社会福利问题,思考和介入的路径并无二致,而改善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向我们期许的更好的世界靠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