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至今还记得,他给一个普通患者很认真地看完病以后,这位患者又拿出了10个在不同医院看过的病历本对他说:“姜大夫,您说的和一个大夫说的一样,但是和另外几个大夫都不一样,我应该相信谁?”姜玉武感慨道:“在儿科,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个病人反复看10位医生,就意味着他占用了其他9个病人的医生资源。”
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病症,竟然先后看过了10多个医生,这样的例子也许比较极端,但是在现实中,患者在这家医院检查完又去其他医院做同样的检查,在这家医院看完医生,又去另外的医院看医生的情况并不少见。买东西可以“货比三家”,但是看医生也“货比三家”,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看病“货比三家”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客观上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生荒”。如果是一时无法确诊的疑难杂症,患者多看几家医院,多瞧几位医生,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普通的疾病,这背后的原因,就很值得深思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对自身的疾病过于担忧和焦虑。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是现在公众更加重视自身健康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过犹不及,并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则是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缺乏信任,总想在不同的医院和医生之间进行反复比较和验证,一旦两个或者是多个医生给出的结论不一致,患者就更加担心和焦虑,只能去另寻高明,结果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但是多数患者并不清楚,即便是同一个病人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医生眼里,也会有不同的描述,所给出的治疗方案、开出的药方,更不会完全相同,而这并非全是医生没有看准看透疾病,只是他们的表述方式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不同而已。如果患者把这作为医生水平低,看不透疾病的理由,那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
患者这种“货比三家”式看病,除了上面提到的会浪费医疗资源、加剧医院和医生的负担之外,同时也会大大加重自身看病的各种成本和负担。而要避免和消除这种现象,除了需要患者理性看待疾病,理性看病之外,更需要医生方面有所作为,就是尽量使用通俗而标准的语言,把患者的疾病讲明白讲透彻,让患者知道这就是“终审结果”,而无须劳民伤财,四处验证。
徐 娟:救治贫困大病患者,靠好人更靠制度2014-03-12 |
光明日报:医改须先明确医疗卫生资源的属性2015-03-27 |
李小佳:术前遗嘱与医患信任2015-05-19 |
儿童看病为何这么难2015-07-03 |
周明华:“让国人免除大病灾难”还需细化措施2015-08-04 |
叶祝颐:“四毛钱处方”令多少医生脸红?2015-10-14 |
消灭大医院“黄牛”只靠政府不行2016-08-25 |
专家号留社区增强就医信心2016-12-14 |
“互联网+”能否让医疗飞起来?2016-12-15 |
患者“比较式看病”,怎么破2017-08-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