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国内首次汽车“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显示,国内不少车型零配件价格贵得离谱,一款某德系知名品牌车型零配件总价竟是整车价12倍多。价格畸高背后,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肆意侵害,更反映了我国汽车市场长期存在的弊病。专家指出,我国汽车市场管理的制度缺陷已导致垄断危害的产生,监管部门不能再视而不见。(4月14日 《重庆晚报》)
提到4S店配件贵、修车黑,笔者感触良多。我的车曾在一次与花坛的亲密接触中撞坏“前脸”,去4S店“美容”要破费1200元,而在普通修理厂修理,300块就能搞定。犹豫再三,我还是忍痛选择了“更专业”、“更保险”的4S店。原因无它,要是有在普通修理厂维修的“污点记录”,我的车可能有“脱保”的危险。因此,明知保养很贵、维修很黑,车主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4S店的“怀抱”。
虽然在汽车销售市场,各品牌价格血拼得很猛,试乘试驾体验、降价促销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一旦你从持币观望,变成品牌拥有者,那么服务就会反转。不仅维修服务、大小保养的定价权,是经销商的一言堂,而且喇叭不响、雨刮器效果不佳等小毛病,能不能保修、怎么修,也要看经销商脸色。
事实上,我国实施多年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本意是保护消费者,谨防出现购车后服务“断头”的现象。但在施行过程中,“汽车品牌经销商应当在汽车供应商授权范围内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活动”等条款,却间接将各汽车品牌为客户提供专享服务异化成垄断经营。加之,近年来汽车销售利润持续下降,厂商们更加重视汽车服务市场的“开发”。
于是,“小病大治”——保险坏了把风扇换掉,灯泡坏了把大灯总成拿下:“无病呻吟”——每次保养都要捎带清洗节气门、通油路等附加服务,还美其名曰“爱护”。不知不觉间,“服务”成了4S店盈利的“主旋律”,真是买车不易,修车更贵,且行且珍惜。
相比厂商的“霸道”,消费者却只能明知是圈套,也只能向里跳。毕竟,汽车是贵重消费品,出一次毛病谁都希望用“好药”去病。更何况,消费者大多是门外汉,一句“外边修理厂用的都是副厂件,而且不专业,出了问题我们不保修”,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然而,消费者对汽车厂商让步,法律却不能向厂商妥协,政府更不能缺位。要打破汽车厂商对汽车售后服务的垄断,首先,汽车厂商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配件的自由流通,更不能让配件成为只有4s店掌握的“稀缺”资源。其次,就要通过立法,保证即使有非4s店维修记录,汽车厂商也不能“脱保”,解决车主维修的后顾之忧。当然,对涉嫌价格欺诈的厂商,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坚决予以曝光,并处以严厉打击,让汽车厂商不敢随意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