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会议指出要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1月15日《人民日报》)
顾名思义,“红顶中介”是指那些有官方色彩和背景的中介机构,即所谓的“官商两栖”中介。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社会上流传的这一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一些“红顶中介”的诸多违规、违法乱象。它吞噬行政审批改革红利,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理应下猛药整治。
正如婚姻嫁娶中需要媒婆牵线搭桥一样,社会管理有时也有必要引入中介组织。按照社会分工,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中介组织,理应成为独立、公平、公正的化身,成为值得当事双方信任的第三方。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一些“红顶中介”既不公正也不独立,名义上走的是市场化路子,实质是假借政府机关的权威大谋其利。
众所周知,中介一旦打上“官”印,戴上“红顶”,无论办理审批、评优,还是开立各类收费项目,都会一路顺风顺水。事实上,一些“红顶中介”已不折不扣地演变成了“准政府”、“二政府”。其看似提供指导、服务及监管职能的中介组织,其实垄断着行政审批的前期资格审核、鉴定、评估、评定、注册等职权。当然,其背后免不了收取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比如,被新华社曝光的“中华医学会”,一年内竟召开了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其“灰色生意经”至今仍令人质疑。再比如,广西饮用水行业协会受有关政府部门委托抽检桶装水,对交了会费的企业就直接认定桶装水合格,否则就不合格,会费在此俨然沦落为“保护费”。
“红顶中介”乱作为、乱收费一直广受诟病,相关部门也一再严令规范其行为,但其为何敢于我行我素?这得从其“身世”说起。众所周知,“红顶中介”中,有的是因各地政府机构改革“转型而生”且拥有变相审批权,有的挂靠在政府主管部门名下凭关系揽活,有的则由政府主管部门退休干部利用“余热”而把持着。追根溯源,“红顶中介”原本与相关政府部门有着“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政府部门的“偏爱”无疑是“红顶中介”牛气冲天的根本原因。
“红顶中介”显然与简政放权的改革初衷背道而驰,其实质是傍权力获利暗度陈仓。它会让百姓钱没少花,路没少跑,事情却照样难办。这样,改革红利被截留,政府形象受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亦受伤。
“红顶中介”是简政放权的“绊脚石”,需要继续以建设法治型政府为导向,进一步放权、限权、分权,切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利益链,去其“官”印,消弭行政审批“灰色地带”。特别是,要逐渐形成相应的机制,真正管住“多余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回归服务本位。
北京日报:从更换车牌看从严治军决心 2013-05-03 |
不能放任“灰色房贷”搅乱楼市调控大局 2013-06-19 |
不能放任“灰色房贷”搅乱楼市调控大局 2013-06-19 |
斩断利益链 清除“灰代办” 2013-10-30 |
斩断利益链 清除“灰代办” 2013-10-30 |
斩断利益链 清除“灰代办” 2013-10-30 |
曹家新:环评挂靠要不得 2014-08-22 |
宋常青:能否铲除“红顶中介”检验审批改革... 2015-01-16 |
新京报:莫让“红顶中介”成“二政府” 2015-01-16 |
千龙网:规范混沌的“灰色收入”应先厘清界限 2010-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