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医养结合是解决养老难的良方
屈金轶
//www.auribault.com 2015-11-13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会议指出,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期盼更加便捷、更加放心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1月12日《长沙晚报》)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求解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医养脱节的传统养老模式使得患病老年人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费神。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让“养”和“医”无缝对接,无疑是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的钥匙,值得期待。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年逾60岁的老年人口已超2亿,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

  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医养结合对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是养老模式与时俱进的创新。其中,医主要指医疗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服务等;养主要指养老、养生,具体包括生活料理、心理安慰等。可见,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模式。这既能破解“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的现实尴尬,又能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局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尝试出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大多是通过协议方式实现养老机构与医院业务联姻。这种松散型的合作模式,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真正提升养老机构本身的医疗服务水平。由于医院并非为老年人专设的医疗机构,非急症类老年患者仍需来回奔波、长时间排队求诊。尤其是,在社会整体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一些小型养老机构很难攀上医院这一“高枝”,而倘若自行申报医疗资质,一些养老机构又普遍受到缺乏专业人才、场地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制约。

  可见,医养结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层面力挺医养结合的民生政策,近年来可谓持续给力。2013年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对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3月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在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分工协作的描述中,医养结合作为五个方面之一被列入其中。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医养结合工作更是作了许多具体部署,比如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

  当然,善政还要善为。各地在实施医养结合时,既要对固有模式敢于改造与创新,又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故而,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与评估,严格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考核、淘汰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行为;另一方面要科学吸纳社会资本,鼓励义工组织、慈善组织、福利机构等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活动。如此齐心合力,方能让医养结合给老年人增添更多的福祉。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