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方红城:“市民化”是助农民工买房关键
//www.auribault.com 2015-12-24 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 更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21日新华社)

  一时间,农民工买房成为热点。然而,光是简单的补贴或者是落户还不够。鼓励农民工买房与三四五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既想买也可能买得起房的,是不出省且在中小城市打工的这部分人。如今,大部分农民工其实习惯和希望在城市生活而不是未来回归农村,不再像上一辈那样过候鸟式的生活。问题是,他们买得起吗?

  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补贴政策,还有些地方提出把农民工纳入到公积金体系,但是很多分析都认为这些优惠力度还是不足。最大的拦路虎不是房价,不是户籍,而是新市民的福利难以保障。有买房意愿的农民工主要是为了个人发展、子女教育和公共服务等城市的便利。但是,福利没有保障,收入不稳定,意味着风险太大而激励并不足够。户口不是问题,要想在小城市落户很容易,甚至还是受到鼓励的。然而,老家的宅基地等权益如何处理是个问题。无偿放弃代价太大,而能否有偿退出并不确定。

  另一方面,有了市民身份,依然存在“老市民”与“新市民”的二元化问题,有些甚至还不是政策隔绝的。如教育方面,就算政策完全没问题,但是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也是徒然。当然,养老、医疗等等都存在这个问题。别说社保等问题,光是在中小城市谋求一个稳定的工作都不那么容易。很多地方虽然也有很多招商引资的想法,不过基于交通、基建等问题,产业发展并不稳定。

  就算克服以上困难去买房了,也会发现很难挑,一些存量房是绣花枕头,并不实用。许多中小城市大力地花钱发展新区,然而没有产业导入,也缺乏市政配套和生活设施,最后这些地方就变为“鬼城”了。总之,已有的库存不一定是农民工需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失调。不难看出,比起买房优惠而言,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才是关键。农民工买房只是一个前奏,最终融入当地的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城市正儿八经的新市民才是关键。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

  据调研,一个典型农民工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成本总共约8万元左右。且测算中越是西部越便宜,越是小城市越花费低。那么钱都去哪儿了呢?一个可能的方向是都拿去建开发区了。现实中把大量的钱和指标投向内地中小城市后,结果开发区遍地开花,导致地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脱节。在明确了鼓励农民工买房后,一定要警惕重蹈覆辙。鼓励农民工买房,地方政府不能只管甩库存,而不付出市民化的成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