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曹 林:微信谣言事件不应烂尾
//www.auribault.com 2016-01-1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日前,大数据产品“我和微信的2015”刚上线就被刷屏,没想到这股热潮很快就因为一则谣言,发展成了一场刷屏的恐慌。“打开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的谣言,引发了一场微信“踩踏事件”——很多听信谣言的用户急于提现,急于把余额转回银行卡,并解绑银行卡;用户集中解绑和提现导致数据变慢,导致进一步恐慌。随后,微信和“躺着中枪”的支付宝连夜辟谣,才平息了用户的恐慌。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可能没什么谣言比“打开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更低级了。其一,链接网址与微信官网同源,网络证书也指向腾讯公司;其二,这则谣言只有吓人的结论,却没有受害者具体信息,没有可信信源——没有确证的受害者,无异于“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更重要的是,微信跟支付宝在某种意义上算是对手,通过微信绑定银行卡跟支付宝没有关系。

  综合目前的各种信息,已经可以确认这是一则谣言。不过,在谣言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媒体语境下,下一个谣言事故很快覆盖前一个事故,人们很快会忘记这场由谣言引发的“踩踏事件”。然而,这场乌龙不应该成为一个有始无终的烂尾新闻,有必要把问题弄清楚:造谣的人到底是谁?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既然“要让民众在个案中感受正义”,为打击谣言,也应该让网民和用户感受到网络正义。对一个已经引发恐慌的网络事件,不能止于确认这是一则谣言,而应该努力查出造谣者,并让造谣者依法被追责。毕竟,这个谣言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让用户恐慌,让无关企业利益受损,必须给受害者一个交代。

  有业内人士称,这可能不仅仅是一则谣言,可能有人借助造谣的方式去进行营销炒作,目的是想通过制造事件来进行商业营销——我们不清楚这种猜测是不是“阴谋论”,但在以往曝光的很多事件中,都曾看到过“借谣言营销”的影子。

  无论如何,只有追根溯源查到造谣者,才能看到真相。查到造谣源头,既能让造谣者受到惩罚,清朗网络和微信环境,避免传递“反正造谣也没事”的网络病毒,从而遏制网络造谣;也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更能对很多对此乌龙事件充满怀疑的围观者有一个交代。在打击谣言的问题上,我国已经有了立法,所以应该对乌龙事件进行彻查,让造谣者付出代价。千万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况:谣言满网飞,却少有造谣者受到惩罚。

  在大数据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语境下,要想查到这个造谣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始作俑者到底是谁?谣言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传播这一谣言?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弄清。有关方面不妨严肃对待此案,将其作为打击微信造谣者的一个样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