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郑渝川:教师监考时猝死:该怪谁,不该怪谁?
//www.auribault.com 2016-01-19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在场考试的初中生目睹老师挣扎呻吟,仍平静地做完题。但事发学校(江苏泰兴的济川中学)校长杨军表示,事实真相与上述传闻有所出入,涉事监考老师当时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学生是在考试结束时发现监考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子,便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涉事教师的家属则表示,听闻学生回忆,涉事教师发病时曾有呻吟,但没有引起注意。(1月18日《京华时报》)

  热传的网文《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称,涉事教师从发病到死亡“有很大一段可以急救的时间”,但其发出的呻吟声被认为是老师打呼噜。该篇网文还具体描述说,学生“交卷的时候看到老师是睁着眼睛,嘴角有白色泡沫的,可是还是没有孩子觉得异常”。

  这篇网文给出的描述特别是上段所引述的两个关键点,在事发学校给出的事件回顾经过中是没有的。而事发学校校长却没有明确否认上述两个关键点,即涉事教师发出了能被学生听到、并且不至于误解为呼噜声的呻吟声(涉事教师为音乐课女教师,这种身份标签显然与“监考时发出呼噜声”不相匹配),以及学生交卷时目睹涉事教师口吐白沫,却没有太多异常反应。

  网文中还提到,事发时,学生之间还有“窃窃私语”——这是一个更强有力的关键点,如果被确证属实,表明当时学生已经意识到涉事教师生病,却没有采取急救等行动。

  如若以上所引述的关键点都是成立的,能否说明“学生坐视教师监考中去世”?“学生坐视教师监考中去世”这是一个带有谴责性语调的价值判断,暗含的前提是学生当时接收到涉事教师发病的信号,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做出快速反应,这将很可能挽救涉事教师的生命。根据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就会得出学生拒绝施救,高度冷漠的结论——根据此结论,可以谴责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把人变得冷漠麻木),可以反思中国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医疗急救训练开展不足(学生缺乏急救常识,错过了救助涉事教师的黄金时间)……

  但必须注意的是,即便前述的关键点完全属实,即学生听到了教师发病的呻吟声,也意识到这不是在睡觉打呼噜,却没有采取行动,这不能直接解读为见死不救。中小学都有着严格的考试纪律,学生交头接耳亦属违规行为。即便有些中小学开展过应对地震、火灾等自然和社会灾害的应急训练,但场景设定往往都没有加入考试环节,这使得考试中遭遇教师发病时,学生并不清楚应当如何行动。

  有人会说,此事发生时,并不需要学生直接施救,只需有人起身到其他考场报告其他教师。问题是,谁来挺身而出,来承担可能存在的误判后果(如果涉事教师没有太严重的病况,学生离开考场的行为,反而可能因此引来纪律处罚)?没有人挺身而出,并不代表涉及的人们都没有勇气、没有良知,而可以解释为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的作用。

  笔者留意到,事发学校济川中学由两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合并而成,现有77个教学班,在校师生员工人数多达5000余人,是泰兴市当地规模最大的中学。体系如此庞杂巨大的一所中学,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考试考场管理,要想运行正常,显然需要非常规范的制度管理,会限制师生员工哪怕是校长一级的校领导自行其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类学校所推行的规范、严格、严密的制度管理,一方面实现了较好的教学管理,使得校园内秩序井然,但另一方面却让师生员工将难以应对制度规定之外的突发情况,出现了责任分散效应被激活的具体场景,酿成了悲剧。

  文/郑渝川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