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知谁在开”、“不知开去哪”,公车私用,乱开、乱停、乱闯……对公车使用乱象、“车轮上的浪费”,群众反映强烈。从今年开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138辆公车,全部贴上“公务用车”标识并附举报电话,亮明正身,接受监督。“实名”上路后,公车轮子管得住吗?(1月21日人民网)
公车“实名”说来新奇,通过在公车上粘贴“公务用车”标识并附举报电话,亮明正身,接受监督,以此来遏制“公车私用”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然而,仅仅依靠往“公车”上粘贴标识,恐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现象,在笔者看来,“公车实名”不如从数量上减少公车更为实用。
毕竟,相当数量的公车是为领导准备的,若是在公车上喷了字,那么在“因公出差”时“公车”会显得突兀,停放在政府也会影响政府机关严肃的形象;同时,对于一些心理畸形、对社会不满的人来说,可能会拿“公车”当做“解气筒”,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对领导干部、国家财产的安全存在隐患;退一步说,在车轮上喷上举报电话,就算是公民在发现“公车私用”行为时想举报,恐怕看不清举报电话吧;况且“标识”易流于形式,最终治标不治本。
因此,笔者认为,与其“绞尽脑汁”在车身上做“文章”,倒不如直接减少“公车数量”来得更为直接、更为有效。从各地区、各单位晒出的三公经费开支来看,公车费用常常占了大头,有的单位甚至高达70%以上(其中还没有包括公车驾驶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开支)。减少公车数量,把公车数量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对每一辆公车外出都做好登记,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机关费用,顺应民意,甚至还能达到减少排污、净化空气的额外效用。
今年以来,我国从拍卖公车到公车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然要根治“车轮上的腐败”,“公车实名”还需釜底抽薪,从减少公车做起,把车轮腐败压制在萌芽状态。
四川日报:公车改革切莫变成制度创“薪”2009-08-20 |
四川日报:公车改革切莫变成制度创“薪”2009-08-20 |
梁江涛:明年为“查处公车年”值得期待2010-12-30 |
周稀银:解剖这只公车私用的“麻雀”2011-08-03 |
易艳刚:公车改革加速要用好“三驾马车”2013-06-19 |
太原晚报:不妨让民企代管公车2013-08-15 |
黄培昭:乐见轮子奴隶变身单车骑士2014-07-28 |
毕 舸:公车补贴应有完善监管2014-10-15 |
顾 昀:车改动真格还须官员放下身段 2015-04-02 |
王 聃:减量不是评判公车改革的唯一标准2015-11-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