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不该建的学校”揭开多重伤疤
舒圣祥
//www.auribault.com 2016-04-1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虽然口头上几乎所有官员都强调自己重视教育,但是在现实中,教育真的是目的本身,还是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

  2015年年底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很多在校学生不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当地官方所谓“常隆地块事件”,成了轰动全国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

  如果没有央视等媒体报道,所谓“常隆地块事件”大概已经成为过去式。学生受到的伤害,势必将与学校建在“毒地”上划清界限,所有师生将不得不在惶恐之中,继续待在“毒地”上“教学秩序正常”。当地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表态对环境污染“零容忍”,姗姗来迟的整治措施不由让人质疑早干吗去了?非得央视报道了才成立调查组?可以说,这所“不该建的学校”,选址、建校、环保监测等多链条全线失守。

  “不该建的学校”揭开的是多重流脓的伤疤。其中第一道就是:我们到底有多重视教育?学校搬迁与新校选址,重点考虑的到底是什么?将学校搬迁到化工区,将学校建在“毒地”上,是基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是基于土地财政的需要?

  近些年很多原本建在市中心的学校,纷纷搬往郊区,说是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其实是要置换市中心的学校土地,同时也带动迁往地的房地产开发,下的与其说是教育棋,不如说是地产棋。这一次,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搬迁,从市中心搬到化工区,与“毒地”的房地产开发规划,很难说没有关系。虽然口头上几乎所有官员都强调自己重视教育,但是在现实中,教育真的是目的本身,还是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

  “不该建的学校”背后的第二道伤疤,是环境污染的疯狂与可怕。常州外国语学校所处“毒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严重,超标动辄10万倍,涉事化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不仅直排毒废水,更涉嫌将克百威、灭多威、异丙威、氰基萘酚等剧毒类产品偷埋于地下。对此,当地环保部门知情吗?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还要继续走多久?

  “不该建的学校”背后的第三道伤疤,是环评走过场、未评先建的顽疾。学校能够建在“毒地”上,某种程度上全拜跛足的环评所赐,如果环评足够负责,学校就不至于建在“毒地”上。对学生出现的健康损害,环评部门理当承担责任。

  “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应该成为常识和底线,不仅在防震的层面如此,在所有指标层面都应如此。期待调查组兑现“决不姑息一查到底”的承诺,让那些总打学校坏主意的人受到应有的惩戒。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