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跑道有毒”不只是标准缺位的问题
张涨
//www.auribault.com 2016-06-15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要从根源上扼杀“毒跑道”的生存土壤,国标更新当然是必要的,但做好过程控制,确保跑道的生产、施工、招标、验收都在一个可控的框架内进行,可能更为重要。

  据新华社报道,近两年来,全国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记者调查发现,“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毒跑道”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让家长揪心不已。但据央视报道,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尽管全国有多达15个城市的学校牵涉其中,但引发舆论关注的疑似“毒跑道”,绝大部分检测结果竟是“符合国家标准”。既是合乎标准,为何又会散发强烈异味,引起孩子们咳嗽、皮肤过敏、流鼻血等症状?有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我国塑胶跑道的国家标准不仅没有强制性,其检测指标也很不全面,除了缺少对氯化物、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规定外,还对在炎热、暴晒等实际使用过程中跑道上方的空气质量关注不够。

  国家标准的制定当然应该遵从一定的学理基础和社会条件,但最根本的红线还是护卫公众的身体健康。在“毒跑道”屡屡侵害青少年健康之时,这一标准与时俱进、主动更新显得尤为必要。实际上,近日北京市教委已明确将制定专门的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标准,而深圳上月已开始实施该市制定的新标准,将检测范围从现行国标中的7种有害物质扩大到15种。当务之急,是尽快吸收各地这些“自选动作”经验推动国家标准的更新,使之成为全国中小学操场和跑道铺设的“规定动作”。

  然而,若把为“毒跑道”“杀毒”的希望仅仅寄托在国标的更新上,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可能还是过于乐观了。从新华社的调查报道中可以发现,“毒跑道”之所以能大大方方地进入校园,是从生产到招投标到施工到验收等各个环节全链条的失守。若不做好过程控制,仅仅以结果导向关注是不是符合新国标,也许会杜绝一部分问题跑道,但也可能让一些过程问题隐藏得更深。

  比如在生产环节,许多小型作坊往往没有资质和技术,没有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也没有产品检验检测手段,但却能堂而皇之中标,与相当一部分招投标“唯低价是取”的错误理念有关——正是报价越低越易中标的魔咒,促使行业内的“良心产品”竞争不过小作坊的“三无产品”,当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形成,行业自律只会一步步瓦解。而在施工过程中,鱼龙混杂的施工队伍违规添加,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大量添加苯类等有毒物质;还有验收环节,长期以来多半只是“走形式”,只要“平整”“视觉效果好”,就基本会通过。这种“基本靠眼”的验收方法,如何能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

  可见,要从根源上扼杀“毒跑道”的生存土壤,国标更新当然是必要的,但做好过程控制,确保跑道的生产、施工、招标、验收都在一个可控的框架内进行,可能更为重要。有鉴于此,一方面可将过程控制一并写入新国标,比如在深圳的新标准中,已经定位为工程建设标准,即不仅关注成品的性能指标,还涵盖了材料、施工质量、监理和验收等各种规范。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厘清各个部门的监管责任,避免踢皮球现象出现。把跑道铺设各个环节的监管责任合理切分给不同部门,确保各负其责并严格问责,才能让各个“把关人”真正打起十二分精神来,不再让“毒跑道”有机可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