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华社记者7月5日从民政部获悉,6月30日以来,持续强降雨导致的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已致170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81.6亿元。
今年的汛情为何如此紧急?气象部门的专家认为与厄尔尼诺现象密不可分,从2014年9月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长达21个月,为1951年以来出现的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降雨多、范围广是洪水灾情点多面广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的降雨量已突破历史极值。在多轮强降雨之下,长江中下游多地又接连发生中小河流、中小水库漫坝、溃口的险情。
汛情紧急,如何预防灾害进一步扩大,当为眼下最为紧迫的任务。在防洪抗灾工作中,大城市天然吸引着公众的目光。但正如湖南一位基层干部对媒体所表示,洪灾,当然首先是因为水,但救灾就不能只盯着水,往往更大的灾害是在山区,比如泥石流。这提醒人们,与大城市相对较好的救灾体系相比,蓄洪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预防工作不仅不足,而且可能容易被忽略。另有媒体提醒安置居民的安全区是否做好了一切准备,显然都在警示救灾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虽在积极救灾之中,但毫无疑问,防灾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本次洪涝灾害中,一些大城市的表现受到了舆论批评。然而平心而论,与往年相比,这些大城市在持续暴雨面前的表现并非没有丝毫进步。以受到批评最多的武汉为例,今年“入梅”后,武汉先后经历了四轮大暴雨,虽尚未跳出“年年治涝年年涝”的怪圈,然而据媒体报道,“中心城区的渍水情况确实有了显著改善”。进步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唯在于,投入巨资之后,其进步还远远跟不上公众的期望。
在一些城市,为防灾花费了巨大的投入,其表现为何不尽如人意?这是今年抗灾以来人们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这首先牵涉到资金的使用效率、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等技术环节。但除此之外,城市的理念也会对防灾产生重大影响。
在应对洪涝灾害的过程中,城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念?2012年4月,在中国《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2015年,中国推出了首批“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由于为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城建给予了巨额补贴,因此不少城市趋之若鹜。武汉正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现在看来,建设“海绵城市”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中最大的难点应该是理念的革新。因为“海绵城市”强调对雨水能够像海绵一样蓄积和利用,那么传统城市建设那种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排水设计就需要摒弃,而应该注意保护城市的“海绵体”。在专家看来,城市的“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对照“海绵城市”的概念,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发中填湖造地等消灭“海绵体”做法的危害,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灾害不会让人们强大,但人们应该找到因灾害而强大的方法。
摘编自7月6日南都社论
郁晓东:面对灾难 何必讳疾忌医2014-08-06 |
防灾减灾重在全民参与2015-05-13 |
南方日报:抗灾救灾是“三严三实”的重要考场2015-10-08 |
见“义”更宜智勇双全2015-11-16 |
极寒天气需要极暖应对2016-01-21 |
防灾减灾日:防灾化于心,减灾践于行2016-05-12 |
畅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2016-05-17 |
“逆天”之举不可取2016-06-27 |
南方暴雨,防天灾也要防“人祸”2016-07-04 |
南方暴雨,防天灾也要防“人祸”2016-07-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