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上午满屏的感动到中午满屏的质疑,到晚上的各方表态,罗一笑事件的网络情绪反转也就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一事件似乎再一次证明了我的判断:互联网上没有什么感动能超过一天。媒体采访到当事人,医院作出回应,官方有了声明,事实才渐渐清晰。孩子确实病重,不过孩子父亲的描述存在夸大,并不需要那么多钱。严格来说,算不上是骗捐,也不是借病情营销,我愿意用最大的善意去理解,这是一个救女心切的父亲用力过猛的表现,他本应该客观描述,本应该拒绝营销元素。
用力过猛的网络募捐,用力过猛的网络感动——引发质疑后,变成用力过猛的网络愤怒,不明不白的感动变成义愤填膺的声讨。特别不想看到这一事件带来什么网络后遗症,产生用力过猛的警惕,即使面对真实的苦难时也失去同情和爱心。罗尔事件带来的应该是理性,而不是冷漠。
看到一篇反思这一事件的文章,题目就让人很反感: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嘲讽那些善良的捐款者。我喜欢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所表达的善意:你被罗尔的话打动了,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是啊,感到羞耻的应该是说谎者,而不是被悲情的故事感动的人,悲悯和同情是人之常情,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保持着这种悲悯感,而不能因为一些欺骗就失去悲悯和同情的能力。确实,悲悯之外需要理智的判断,但这种理智的判断不能变成一种对单纯善良的高贵冷艳的优势感:你易感动,你被欺骗了,所以你很弱智你很LOW;我冷艳,所以我有智商优势感。
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智商优越感会变成一种冷漠,这不是反思罗尔应有的正确态度。
记得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守规则的人死了,不守规则的却活下来”这个坏议题坏逻辑。几条新闻中,确实能看到遵守规则的人死去了,而不守规则的却活下来了——正确的反思姿态应该是:你们看,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在制造着多少罪恶和悲剧,牵连了多少无辜者。车祸跟“守规矩”没有关系,不是“守规矩”导致了死亡,而是别人的“不守规矩”。
还有,发生做好事却被讹诈事件后,就会出现这样的议题:做好人却没好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这显然也是一种坏逻辑。做好事被讹诈,应该去竭力还原真相,还好人以清白,去谴责无良的讹诈者,而不是反噬“做好人”这个不应受到质疑的命题。
我在好几篇文章中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要有坚守一些价值的定力,不要被个案所摇摆。人们不要被那些因果错乱的坏逻辑所误导,不要被“守规则的人死了”、“做好人却没好报”、“善良却被利用”这样的坏命题所污染,而去怀疑和动摇自己的规则信仰,变成那些歪理的信徒。不要因为世事太过复杂、个案太过极端,而背叛了你的单纯、正义和善良。不要用别人的错来反噬自己的正确选择。
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这是一个让人恶心的坏命题。是的,面对复杂的世事,我们需要判断力,爱心拒绝被消费,但不是让你对苦难无所作为无动于衷,不是让你失去同情悲悯之心。罗尔事件中,应该批判的是说谎者,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人们单纯的善良。欺骗应受惩罚,不能因为欺骗就给自己的冷漠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善良的能力。
朱珉迕:不要低估“欺诈忧虑”杀伤力2015-12-03 |
外语能力确有进步,就是帮不了孩子对付考试2016-03-04 |
罗某笑事件,多少套路假“打赏”之名2016-12-01 |
理解一个自私父亲的夸大其词2016-12-01 |
假如罗尔伤害了你,也不要让爱心变冷2016-12-01 |
“卖文救女”纷争,不能光靠道德评判2016-12-01 |
罗一笑事件,掺假营销注定满盘皆输2016-12-01 |
不明真相的捐助 也是对弱势群体的伤害2016-12-01 |
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2016-12-01 |
透支公众善心的营销炒作该不该担责2016-12-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