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构建信任与规则并举的共享经济业态,是对共享平台的要求,也是对公共监管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的要求
街头闹市,车流不息。一边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方便快捷,一边是乱停乱放、堆积如山的混乱无序,共享单车从萌芽阶段到势如雨后春笋,一直在被点赞和被苛责的舆论场域中前行。
单车的遭遇是整个共享经济业态发展历程的缩影。不久前,在某司机车内发现一辆被拆除定位器的摩拜单车,只因为他想“带回家骑”;某学生通过Airbnb租借房屋,却被二次转手的租客弄得凌乱不堪,演变成一场有关国民素质和发展阶段的讨论……这不是共享经济第一次遭遇尴尬,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长久以来,共享经济作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共享单车聚焦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让公共自行车从“两点一线”解放出来;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等知识社群的兴起,让知识流动变得可能。据统计,2015年我国已有超过5亿人参与到共享经济当中,产生了近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可见,伴随着庞大存量资源的盘活和平台化商业模式的出现,共享经济拥有更大的潜力和未来,也会引来资本与市场更多的遐想。
但未来的展望,离不开现实条件的考量。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蕴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最近,一个外卖小哥因来不及送餐在电梯里痛哭的视频,引起不少人的同情。有人呼吁将顾客的单向评价更改为平台使用者的双向评价,以此共建一个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的互动方式。的确,相比于设计华丽的产品入口、苦思卓越的盈利计划,将更多目光投向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入口,才是共享经济更重要的价值。
前行的姿势是踉跄,还是优雅?这是一个事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新课题。有人戏言,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命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创新的枝丫便无处萌生。“让每一个参与分享经济的人变成好人”,不能只依赖人们的道德自觉,更应该由公共部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并维系更完善的商业规则,使一个人的分享,扩大成无数人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共享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力量。
毫无疑问,乘上互联网东风的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潜力不止于当下的表现。而要更多地挖掘潜能,一个信任与规则并举的业态不可或缺。这是对共享平台的要求,也是对公共监管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的要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