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春节是一个文化丛,它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家园,是存留在中华民族记忆里的明灯,更是澎湃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未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越来越急,回乡的潮流越来越汹涌,满街的红色越来越喜庆。这是一年中最大的中国节日,无论多么劳累的人,都可以在这个节日里喘息,无论多么疾驰的行程,都可以在这个节日里停留,无论多么辛苦的煎熬,都可以在这个节日里重启,无论多么沉甸甸的收获,都可以在这个节日里盘点、珍藏。
春节是地球上的一个奇迹,十几亿人在这个节日里,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徙,共同激活华夏子孙的历史传统、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春节是一个文化丛,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宝贵、最丰富的记忆单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贝航谀诤?薇确岣唬?悠涓髦址橙叩墓嬖颉⒗窠谥斜憧杉?湟话摺K晔苯诘恪⑷松窦漓搿⑵砀D上椤⒓彝ト寺资枪钩纱航谖幕?亩嘀鼐吧睢!袄?硇滤暝拢?郝?缮胶印保?飧黾夜?惶濉⒕俟?肚斓拇?橙兆樱??谜飧鼋谌沼辛颂厥獾牡匚弧?/P>
不过,就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同端午、清明一道,春节也曾在“古今”“中西”之间,一度失落。
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喧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遮蔽了人们回首来路的渴望,越来越便捷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远离了乡野、故土,现代文明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春节似乎已经肤浅得只有放不放爆竹这样一个无比简单的问题。流动的人群为掌上的屏幕所困,现代科技成为人们无法返回心灵故乡的一道高墙。与此同时,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在年轻拥趸的裹挟下,日益削减着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学者们奋笔疾书,专家们振臂高呼,政府部门也在不停地冥思苦想、提振士气。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彷徨和犹疑,中华文化再次显示出它的博大精深和包容雅正,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间,春节获得了更大张力,也具有了更大的定力。
莫言说过一句饶有趣味的话:“世间的书大多是写在纸上的,也有刻在竹简上的,但有一部关于高密东北乡的书是渗透在石头里的,是写在桥上的。”这是从正值盛年的中国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元气蓬勃,淋漓酣畅。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高密史诗,如同宏博阔大的钟鼎彝器,事无巨细地将一切“纳为己有”,沉积在内心。
中华文化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记忆,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是我们在未来道路上寻找家园的识路地图。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种子一样飘向世界各地,但是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何时,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血脉不断,薪火相传,我们就能找到同心人、同路人——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容、久远熟悉的语言、频率相近的心跳、浸润至今的仪俗、茂密茁壮的传奇、心心相印的瞩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识路地图上的印记和徽号。今天,我们有责任保存好这张识路地图,并将它交给我们的后代,交给我们的未来。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主席此前访问瑞士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人类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转折点上,我们有理由、有必要深思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命运,而这些,都是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只有如此,才能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春节是一个文化丛,它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家园,是存留在中华民族记忆里的明灯,更是澎湃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未来。
(李舫,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家)
王文武:没有焰火的元宵夜更美丽2014-02-11 |
魏英杰:媚俗化与妖魔化圣诞节都过了2014-12-26 |
新闻时评:怎么看待我们的节日病?2015-01-19 |
文化评论:怎么看待我们的节日病?2015-01-19 |
李泓冰:激活“文化基因”爱上中国春节2015-02-12 |
让圣诞节多些温情的味道2015-12-25 |
春节农村豪赌,法治去哪儿了?2016-02-15 |
欢度元宵节感受文化滋味2016-02-22 |
记得来时路 不忘梦归处2016-06-13 |
把万圣节当成文化入侵,想太多了2016-11-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