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弹性离校”不妨多些弹性
宋鹏伟
//www.auribault.com 2017-02-08 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月6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学“弹性离校”工作指导意见》,自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南京所有公办、民办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学生参与一律免费。同时,市财政安排“弹性离校”市级专项奖补经费,为全市小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以缓解部分学生家长接孩子难问题(2月7日《现代快报》)。

  所谓“弹性离校”,就是为了解决“四点半难题”,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接送和监管问题。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事情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能否长久和多赢,也许更能考验“做好民生实事”的智慧。

  近年来,“四点半难题”日渐凸显,尤以一二线城市为甚,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就近入学”在大城市落实不力;二是大城市外来人口较多,老人接送孩子困难较大;三是城市面积大、工作压力多,按时准点接送孩子确有难度。在政府出台相关制度以前,以“小饭桌”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托管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即使有人觉得收费高昂、管理混乱,却也只能如此。

  那么,“弹性离校”是更好的选择吗?以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多遵循免费与自愿两大原则。自愿自不必说,免费主要是因为相关法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收费。因此,为了让没有放学后看管学生义务的学校和老师有积极性,各地纷纷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做好事”。然而,问题还是没有全部解决:托管一小时是否足够?托管时间内的活动质量如何保证?其间孩子出了意外谁来承担责任?凡此种种,都需要做出妥善安排。

  简单来说,就是时长、责任、费用和内容四大问题。首先,既然目标是解决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托管时间最好是足够家长下班后赶来,而不是象征性地一小时;其次,虽然有了一定的补贴,但让学校承担在此期间的一切责任,不仅于法无据,而且显失公平,由此很多学校根本无积极性;再次,老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在非集体补课的前提下,想要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外需求,也存在不小的难度。

  为了解决相关难题,就需要打开思路,不必被“公办学校”四个字束缚手脚,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介入。例如,完全可以外聘若干有特长的老师,不以考试为目的地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和科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事实上,放学后的时间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即使引入一些特色培训机构,适当收取费用,也并不违反政策精神,其实质与参加校外培训并无二致,优势却十分明显——安全(不必离校)、价廉(学校提供场地)。至于安全问题,可以引入保险机制,通过参保的方式降低各方风险。

  就像减负不是将负担甩给家长,零收费不是拒绝托管的理由,如果不同主体间的合作能够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就完全应该大胆探索和尝试,以差异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家长的现实需求。一句话,离校可以有弹性,让托管时间内孩子们过得更有质量,同样需要政策的弹性与包容。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