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去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近日,有读者向记者反映称,自己虽选择了延迟到账,但依然未能避免被骗,甚至很难联系客服。记者体验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选择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9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去年12月1日起,银行全面提供转账受理后24小时内可撤销和延迟到账服务,随后,各大支付平台也推出类似服务。延迟到账这个看似细微的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些许不便,但对于一时糊涂被骗的人而言,无疑是挽回损失的灵丹妙药。然而,相较银行的“说到做到”,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的“可以延迟但不可撤销”就毫无诚意可言了。
移动支付平台声势浩大地推出延迟到账,不外乎是标榜自己的资金安全性和责任担当。但此项服务的核心是可撤销转账,如果不能在发现被骗后及时让资金原路返回账户,延迟的意义何在?更尴尬的在于,一些自以为有保障的用户即便心有疑虑,也会自恃延迟到账而选择转账,受骗后才知于事无补,两手一摊自称爱莫能助的平台方,算不算诈骗者的帮凶呢?“后悔药”变成“毒药”,让受骗者无力诈骗者得利,何以成了移动支付的打开方式?
转账后发现被骗及时撤销,让资金原路返回,真有那么难?从技术层面上而言,压根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平台方是否愿意。然而,发现被骗后,联系客服都成了难事,可见平台方压根就没把防骗当回事,否则怎么连反馈渠道都无法保证畅通呢?花架子式的延迟到账变成了逗你玩。
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同样也为电信诈骗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平台方如果不能担起责任,从用户角度出发做好防骗措施,信任一旦缺失,到头来只会自食恶果。坑用户就是坑平台自己,但愿糊弄消费者的“后悔药”赶紧“下架”,自作聪明的移动支付平台,别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与此同时,防骗宣传和打击也得走到前面,唯有助民众练就一双慧眼,再辅之相应的技术手段,方能真正扼制电信诈骗的“喉咙”。
罗 俊:打车软件,“圈地”别忘“深耕”2014-01-24 |
第三方支付新规为安全弃便捷?2015-08-05 |
微信提现收费意欲何为2016-02-17 |
对微信提现收费不必大惊小怪2016-02-17 |
对微信提现收费不必太过惊慌2016-02-18 |
打击“微赌”亟须支付实名制发力2016-06-15 |
两本日记背后是怎样的圈子2016-11-30 |
共享图书平台蹭了热度还要实惠2017-04-12 |
网联平台是监管的必然2017-08-09 |
第三方支付,有监管才有未来2017-08-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