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天,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小学生火了。今年适逢苏轼诞辰980周年,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从成果呈现来看,书法、绘画个个亮眼,《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社交圈》《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论文资料翔实、堪称惊艳,让网友惊呼“逆天小学生”。
面对这群小学生,很多网友感慨自己就像个文盲;还有人调侃幸好自己出生得早,否则可能连小学都毕业不了……确实,把这些成果与“六年级小学生”挂上钩,实在太有冲击力。也因此,质疑声随之而来,其中最“响亮”的就是疑惑小学生们究竟参与了多少,是否还是“家长作业”?
其实,只要看看这则新闻的“背景”,网友们就会“秒懂”了。清华附小是一所优质小学,学生家长也都藏龙卧虎,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辅助下出此成果,也在情理之中。根据校方说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们已做过十几次课题研究,除了观察种子成长、操场实物测量,还研究过鲁迅、雾霾——在“课题研究界”,他们早已是老手了!
所以,“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对家长所形成的冲击力,与其说是网友惊讶于小学生的“逆天能力”,不如说是其背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当前,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服务于应试教育,并为此殚精竭虑;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在素质教育方面走得很远——两相对比,落差明显。
以大数据分析苏轼来说,这种探究性学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已是常态。美国很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家长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尤为可贵的是让孩子以探索、发现的兴趣参与其中、“放飞自我”,慢慢培养各种能力,而没有“标准答案”、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干扰。
近年来,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在各中小学校亮相。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学习、作业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其中除了硬件,还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甚至家长的引导、助力……
客观地说,当前并不是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承载起这样的学习模式,并非每一个家庭都能提供这样的“研究基础”。到底哪种教育模式更科学,需要时间检验,但从今后发展来看,类似的尝试会越来越多——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也好,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也罢,应该让“小学生遇见苏轼”更常见、更普遍,让更多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检察日报:大会“小开”与“小题”大做2014-03-04 |
“学霸”热该降降温了2014-05-06 |
快评论2014-05-22 |
曲哲涵:“课间十分钟”哪儿去了2014-06-03 |
指间沙:观众看的不是“姐姐”,而是二胎2014-07-10 |
中工时评:大学开放从校门开始2015-11-18 |
“看孩子服务”体现小善大爱2016-04-12 |
学生扫厕所家长莫起急2016-05-18 |
防治校园欺凌是一场“持久战”2016-12-14 |
不让孩子玩手游得有心理补偿措施2017-07-0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