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弑师”悲剧过后该怎样疏导焦虑情绪
梅子缙
//www.auribault.com 2017-11-15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杰,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鲍某刺死。私下里,学生称鲍老师为“鲍嗲”,在沅江方言中,这是一种亲切的叫法。没有人想象得到,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如此对待关爱和器重自己的老师。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从这起事件中,究竟该汲取哪些教训?(11月15日 《华西都市报》)

  一位中学生,将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刺向了自己的班主任,当这样的悲剧一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一个行为失范的孩子,“成绩差”“不听话”等等成为了其固有印象。然而,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我们却被告知,这位将“屠刀”刺向自己老师的孩子,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因将老师的关爱当成麻烦,所以干出了这样的事情。很大程度上,都是学生情绪疏导缺位导致的。

  对于中学生而言,竞争压力特别大,面临中考、高考的分流,自己稍微不注意,很可能成为历史车轮中被落下的一个群体。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当前中小学生的超前学习特别严重,上一辈人在校时学习的知识点显得太过简单了,而今的孩子们,课程压力明显更重了,知识点明显更深入了,而学习起来也明显吃力了,由此导致的,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导致的“超前学习”“培训班过度”等等现象。实际上,对学生而言,承受了太多家长的期望。正如这位将“屠刀”伸向自己班主任的学生罗某一样,“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要求高,特别是母亲,对其抱有很大期望,也比较严格。”可以想见,父母和老师希望其能够考上重点大学,而自己却想考个本地二本学校,过轻松点的生活。正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期望值的不一样,导致了矛盾的越积越多。而孩子的这种焦虑情绪,长期找不到突破口,在重重心理压力之下,做出了失范举动。

  “弑师案”给了学校一个警醒,那就是,学校不只是一个教书的地方,更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很有必要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对这些焦虑的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疏导,让他们的情绪有个“排泄口”,从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避免失范行为一再发生,不再酿出“弑师”这样的人生悲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