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一段某团体演绎的《黄河大合唱》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这首抗战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全程“恶搞”,引得台下哄笑不断。该曲创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表达了愤怒和不满。其实,表示愤怒和不满的还有很多网友,因为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国人的感情。
《黄河大合唱》是伴我们几代人长大的一首歌曲。它体现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一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苦难历程,见证了这段滴血的苦难历史。它已经成为几代人生活中的珍贵记忆,可谓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此恶搞,已经不能用娱乐精神来说事,它已经击穿了人们能够忍受的底线。
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除了《黄河大合唱》,还有国歌、革命英雄人物、慰安妇老人等等。有人竟将国歌改成股市之歌,还有人制作慰安妇表情包,均遭痛批。
经典深入人心,恶搞最是眼馋。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拿文化经典这样深入人心的东西来恶搞?本质还是这些人的头脑里只有娱乐、只有流量、只有眼球,总之只有自己的利益,不顾公众的感受。同时也是这些人创新无能的表现。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显示自己的能力超群,喜欢与众不同。当抄袭越来越容易被网友扒出来痛批之后,他们只能打着创新的名义,以恶搞来伪创新。而文化经典由于覆盖面广会带来更多流量和影响,所以用恶搞来抹黑民族英雄或民族文化成了一些人的常用的手段。特别是一些精英人物和明星的主动参与或掺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燃的坏作用,推动了一些民间无知盲目者的模仿。
恶搞有底线,经典要保护。
恶搞,不能失去文化底线,不能践踏法治底线。你可以创造不出经典的作品,但不能因此把人家的经典作品乱改一气。借人家的作品,毁人家的名声,收获自己的名利,损害别人的感情,这已经是所有的底线全面失守。
如果我们失去了对经典的敬重,随意而轻率地肢解经典,如果中华民族精神被娱乐精神解构,伟大的华夏文明又怎能薪火相传?如果说一些人动辄拿着经典折腾是缺乏创新的底气与自信,那么恶搞经典则是带着恶意给公众带来的创伤。
2017年10月1日起,《国歌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们期待像《国歌法》一样,让更多的文化经典纳入法律的保护体系中,通过类似“文化经典保护法”的形式,鼓励创新,杜绝恶搞。
何勇海:不必对美剧版《西游记》太敏感2014-07-15 |
新闻观察:告别“收视率崇拜” 长长文化的...2014-10-24 |
告别“收视率崇拜” 长长文化的骨气和英气2014-10-24 |
解放日报:《神雕侠侣》拍成“雷侣”颠覆了谁2014-12-12 |
陈 灏:注入情感温度的文艺才能打动人心2015-01-30 |
张 铁:请相信起立鼓掌的力量2015-07-21 |
祖纪妍:只要有人看《惊声尖叫》克雷文就没...2015-09-07 |
少儿版《白蛇传》仍是一部成人剧2016-10-20 |
一部戏和一座城2017-12-25 |
一部戏和一座城2017-12-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