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手机App用户继续“裸奔”-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热点聚焦

不能让手机App用户继续“裸奔”

王心禾
2020-06-09 13:33:56  来源: 检察日报

  6月8日央视新闻报道,一些手机App过度搜索个人信息,最近有登峰造极之势:有人通过手机App启动记录功能,发现自己的手机上有些App在后台“频繁自启动”——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访问、读取手机信息,“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这些App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我们常用的社交、办公、娱乐软件。

  手机App后台“频繁自启动”,神不知鬼不觉间,个人信息就被一览无余,貌似“裸奔”,让不少网友喊“怕”。业内人士分析了两条缘由,一是App运营者通过用户信息,分析个人活动习惯与需求,实现精准营销,二是App频繁启动可以使App‘日活跃用户’等流量数据变多,获得融资和广告投放收入。后者有数据造假之嫌,而前者则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

  有一条高赞留言写道,“今生撒过最大的谎莫过于‘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是啊,安装App十个有九个要授权,不同意就装不了,可后台究竟在用户手机里看了什么,用了什么,怎么用的,用户并不清楚。而过度处理信息的根源或许正和“个人授权”有关。

  民法典、网络安全法都明确,个人同意,是他人能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定条件。实操中,不同意就不能用——App把个人授权与功能开放捆绑,把用户授权设为使用前提。这样一来,用户实际上以折损法定权利换取App使用,而一些App就打着用户同意的旗号,瞒着用户进行过度收集与处理。

  用数据表示,这个问题会更加明显。2019年12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显示,人均安装App数量接近60个,其中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占42%,私自分享个人信息的占40%。比如“位置信息”,如果与App本身功能无关,不应向用户收集。“通讯录”“日历”等明显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更是如此。这是法律规定坚持必要原则,不得收集、处理无关信息的要求。

  所以说,整治App过度处理信息乱象,不妨从源头开始,从App研发、上架环节入手,从细化个人授权操作上加以规范。

  广大App运营者应知晓,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法律强制性规定,没有前提条件;出于商业需要过度处理个人信息,不受法律保护;保护用户法益、依法经营,是App研发、运营的前提条件。我国已是App研发推广大国,只有研发部门立好行规,才能形成健康的自律性生态系统,实现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对此,应激发手机“应用市场”责任潜力。发挥出类似超市进货、上架时采取的核查、退货功能,为手机用户挑选App提供安全可靠货源。

  面对民法典的颁布和即将实施,面对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保护需求与App上市规模,网络监管部门应创新高效的工作方法,用好法律监管的“硬”工具和服务辅助的“柔”手段——抓好“应用市场”这个牛鼻子,倒逼核查实效,规范研发推广;同时,指导个人授权环节的细化工作,比如,分割个人授权与App使用,安装后以默认关闭一切授权为常态,根据使用需要,征求用户同意后开通是规定动作,涉及的隐私核心条款,不妨以霸屏醒目方式,来确保用户清楚、明了作出选择。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