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顾一娴:“惠农”变“坑农”,谁之过?
//www.auribault.com 2015-12-01 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国家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和地方投入的资金规模以万亿元计。这些资金对“三农”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着各种乱象:有的大钱小用,有的花钱无用,有的有钱乱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领补贴专业户”(据11月30日新华网)。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政策,惠农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加大,覆盖到基层农村民生事业的方方面面。然而实践中,不少惠农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走了样,出现种种乱象,由此涉及的职务领域犯罪也呈多元化,一起又一起“坑农”事件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

  “惠农”变“坑农”,谁之过?事实上,为了确保涉农惠民资金安全,国家对涉农惠民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出台了大量规定,各地也一直下大力气治理涉农腐败问题,但乱象始终难以消除。表面上看,是由于惠农资金管理多头,种类多、分布散、标准低,一些地区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和使用,导致“惠农”变成“瞎折腾”;或惠农资金管理不规范、不严格,存在“漏洞”和“盲点”,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导致“惠农”沦为“坑农”。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司法惩治力度不够,以及个别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进而出现“乱作为”“不作为”。

  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确保惠农资金不截留、项目能落实、政策不走样,是各地亟须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依法”:要从严查处,既要“露头就打”,也要系统整治,用严查严打的威慑力,提高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从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入手织密制度笼子,通过配套完善的监督制度,让惠农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综合效益才能更加突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