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些年来,通过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虽然成绩不少,但仍有不少人觉得,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热度”还不够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对升级产业的需求很旺盛,但供给却跟不上来。
中央最近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更好地流通起来,进入到产业升级的管道里,让产业升级“热起来”。供给侧改革当然要做加法,比如增加高素质的劳动人口等,但同时也要做减法。
减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减压,尤其是减轻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小微企业的压力。比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国家工商总局针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显示,实际享受到国家各类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的企业比例仅有三成,且享受优惠政策的市场主体依然是较大规模的企业;有68.1%的被访企业主表示没有享受过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在进一步列举影响他们享受优惠政策的因素时,有58.7%的被访者选择了“不了解相关的政策,不知如何申请”。选择“有相关资质证明,但申请手续复杂,耗时费力”和“对企业的帮助不大,没有兴趣”、“符合资格,但难以获得相关的证明”的比例则分别为12.1%、11.9%和6.6%。
这些调查结果说明了两点。一是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的“普惠性”和力度不够。二是企业实际获取这些优惠的途径仍然存在障碍。一些企业主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反映,政策太多,即便花很多时间和人力成本去进行繁琐的行政认定,获取那些“微不足道”的优惠其实也并不划算。企业主对获取政策信息的便捷度和力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表面上是政策落地的问题,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双盲”:企业不知道政府的政策是否适用于自己,政府不知道企业的信息是否符合政策优惠的条件。
如果做加法,那就是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或者上马新的、更加细致的认定政策。但这又导致基层部门的工作量增加。在如今基层部门工作压力已经较大的情况下,最好的政策是进一步加大普惠性的促进产业升级的税收、金融和劳动优惠政策,从而让更多市场主体自动受益。这就是做减法的思维。简政放权的目的,也正是在于此。事实上,减法做好了,其实也是间接地做了加法。减掉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担,增加的是企业的活力和资金;减少了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的是行政的效率和政策落地的速度。只有当阻碍资金、技术和人力流动的压力都释放掉之后,产业升级的热水才能真正流动起来,从而让我们的整个经济“暖”起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叶祝颐:落实工资倍增计划,做加法也要做减法2011-02-10 |
人民日报:深化改革激扬发展活力2013-10-25 |
经济日报:化解产能过剩绝非一关了之2013-11-07 |
才 道:布好宏观调控“无忧角”2015-03-17 |
新华每日电讯: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2015-03-18 |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总理“工具箱”有哪些利...2015-04-17 |
稳增长要遵循新思路2015-05-14 |
叶祝颐:收入和经济同步做加法也要做减法2015-11-26 |
“互联网+”是融合而非简单相加2015-12-01 |
减税,给百姓跑赢CPI加油2008-10-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