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李 耘:补上企业创新短板
//www.auribault.com 2015-12-1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我国供给侧最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创新不足。因此,鼓励和推动企业创新,必然会成为未来“十三五”期间保增长、促民生的一大“抓手

  在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着重分析研究了2016年的经济工作,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这其中,供给侧改革成了“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一大热点。而要想尽快化解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就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全面激发企业的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既有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也有供给侧的结构性偏差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刺激总需求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这种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深层次的矛盾并未化解。特别是在推出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之后,我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

  与此同时,作为供给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产能过剩积重难返、“僵尸企业”越来越多、供给质量普遍不高等现象加剧。这不仅导致生产效率难以得到切实提高,还是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竞争力下降的根源之一。而传统产品的供给过剩又与高质量产品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同时存在,不但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公共产品日益扩大的需求,还将大量有效需求转移到国外,形成了“国外需求过热、国内需求偏冷”这一对比明显的局面。

  如果说传统上的经济衰退是相对于民众有限的购买力形成生产过剩危机的话,我们目前的问题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这就意味着,我国供给侧最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创新不足。换句话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于高质量、安全、健康、环保类型的产品依然需求强劲,但处于供给侧一端的许多企业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中无法自拔。因此,鼓励和推动企业创新,必然会成为未来“十三五”期间保增长、促民生的一大“抓手”。

  这就要求做到:一方面,要使企业尽快成为社会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主力有大约80%主要聚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大约只有20%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分布在企业;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平均5%的水平有明显差距。由此可见,企业创新依然是社会创新的短板,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尽快树立企业在社会创新中的主力和龙头地位。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税收、扩大金融支持等手段,增强企业自身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应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企业创新面临的各种阻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觉地认识到创新的巨大功效。当然,我们的企业家也需改变急功近利的观念,牢固树立坚持创新、持久创新的理念,从而打造更多中国本土的“百年老店”。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