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毛建国:“谁来种地”的答案在“市场+改革”
//www.auribault.com 2016-01-1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作为传统农业和人口大省,山东58%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在此背景下,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涌现,全省三成左右的耕地实现流转规模经营。夏收秋收期间,如果农民在外打工或者不便劳作,可以选择一个“田保姆”将土地托管,不仅种地变得更为轻松,效益也相应提高。(1月11日新华社报道)

  这几年,“谁来种地”这个话题,一直是舆论场的热点。很多讨论者不管是否来自农村、是否熟悉农村,都对这个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家都关注三农问题,都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不能假与人手。

  应该说,民间还是有大量高手的,更何况在“谁来种地”的议题上,也有很多官员与专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综合各方看法,可以看到忧思多于办法。无人种地对应的是劳动力人口大流动的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可能通过政策杠杆限制流出,强迫农民种地;而按照目前的社会结构,也不应鼓励农民纷纷回来种地,以有限的土地和产出,更无法承载农民奔小康的梦想。

  有人问,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农民逐渐老化,可能真有一天会出现无人种地的情况,到时怎么办?其实,办法总比问题多,“谁来种地”的答案在于改革。

  前几天,某著名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个演讲,核心观点是“农民的知识结构正在变化,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在演讲中,该经济学教授介绍说,他在几个省份考察时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比如他的家乡——江苏扬州仪征市,因为比较收入高,当地农民都到外面去从事“三把刀”了,地则留给了苏北农民种;而在浙江杭嘉湖一带,农民大都做小微企业去了,地给安徽农民种了。这大致能说明,市场通过自身的力量,破解了“谁来种地”问题。

  在这位经济学家的叙述中,种地正出现地区性转移。这种转移,是由地区发展状况决定的,未来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验证。有人可能担心,未来有一天,当地区差异逐渐拉平后,“谁来种地”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仍只能坚持改革的精神,通过市场的方式,保证种地的收益。

  现行的农业发展,正在从一家一户走向集中经营模式。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按照目前的生产经营水平,即便再精耕细作,也不可能依靠有限的土地实现可观的产出。如果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则有可能保证规模收益。该经济学家叙述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到相对发达地区种地,正是这样一种规模经营模式。地由谁来种,并非关键,重点在土地要集中,因为成规模才能见效益。

  由于农村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市场调节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体现,关键就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改革精神,能不能让有形的手发挥作用。山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正体现了这样的思路。山东模式与江浙模式相比,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规模经营,都是服务托管,唯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由本地人种,一个是由外地人种。但无论是由谁种,都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都体现了改革精神。

  由此可见,“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很有可能会在市场中通过改革精神来解决。这也提醒我们,新常态下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牛”也可以破解“种地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