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6500万美元专利许可为何“花落他家”
朱成顺
//www.auribault.com 2016-03-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之所以该消息能引发轰动,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新药自主研发较落后,国内向国外输出专利的案例太少,相关专利知识比较匮乏。

  3月15日,复旦大学与美国HUYA(沪亚)公司在上海达成协议,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IDO抑制剂有偿许可给美国HUYA公司。该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有欣慰与庆祝,也有不少质疑:为什么不卖给国内公司?历经十年辛苦研究出的专利卖给国外,届时人家拿着药品高价卖回中国怎么办?

  近年来,肿瘤治疗手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临床疗效依然无法令人满意。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与转移的主要生物学机制之一,已经成为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IDO是一种免疫抑制酶,可以有效克服肿瘤细胞通过利用机体固有的免疫调节机制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杀伤的行为。复旦课题组研发出来的IDO抑制剂,已被证实可应用于治疗肿瘤、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白内障等多种重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将IDO抑制剂以自主知识产权形式有偿许可给公司,并非转让给公司,“专利许可”与“专利转让”有着本质区别。许可后,复旦大学仍拥有专利所有权。其与美国公司签署的是有区域限制的独家许可协议,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之外的地区,该美国公司有该专利的许可,复旦大学不得再将该专利许可给第三方。但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复旦大学仍有权将该专利许可及转让给国内任何第三方;如果许可协议没有约定,该校还可以将该专利转让给海外第三方。说“外方拿着药品高价卖回中国”,实在大可不必。

  将IDO抑制剂以自主知识产权形式有偿许可给公司,无论对个人、高校,还是社会来说,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都会带来良好的前景。之所以这一举动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无非是在于被授予方为外方,不是中国药企。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专利许可“花落他家”?

  相比国外更成熟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很低,1999年,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比例在10%左右。2007年,专利实际化的比例为30%,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例为15%~20%,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为5%.直到今天,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停留在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我国高校拥有大规模的专利,然而,很多专利处于闲置状态。

  欧美国家在创新药研究领域一直领先于国内,国内向国外输出专利的案例并不多,创新药物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创新药领域基础研究和高端研究都较为薄弱,再加之中国新药研发出来之后审批手续较漫长,并且要通过招标才能够进入医院,企业对于开发自主创新药的积极性不高,市场上的国产药以仿制药为主。此外,目前国内并没有从事此类估值的专业机构,科研机构内也没有足够资金建立这样的专业部门,研究机构市场化程度一直很低。

  据报道,协议签订后,美国HUYA公司将向复旦大学支付一定额度的首付款。若该IDO抑制剂在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取得优效;在欧盟、美国、日本成功上市;以及年销售额达到不同的目标后,美国HUYA公司将向复旦大学支付累计不超过6500万美金的各项里程碑付款。其实,6500万美元的价格并非“天价”,对于新药研发,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廉。之所以该消息引发轰动,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新药自主研发较落后,国内向国外输出专利的案例太少,相关专利知识比较匮乏。

  在全球化高速运转的今天,除了要用广阔的视野看待国际间合作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种精细的态度看待事物本身,而不是凭借着主观感受去判断,亦或是被媒体、大众言论所左右,因为“理性一经运用,鄙夷就失败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