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竹炭食品”近两年开始走红,竹炭花生、竹炭面包、竹炭月饼、竹炭蛋糕等一度成为畅销食品。记者在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及微博、微信上看到,多家商户和“美食自制达人”在线销售“竹炭食品”,并宣称可帮助食用者吸附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清洁肠道、排毒养颜甚至防辐射等多种功效。(4月5日《新京报》)
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属性进一步凸显。食品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养生等方面的需求。深谙老百姓消费心理的商家,将“符号经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摇身一变,贴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标签,成为畅销商品。
正如广告符号学家威廉森所说,“人们是通过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来被辨认,而不是通过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而被辨认”。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老百姓对食品的评价标准逐渐从“好吃、美味”到“吃得有品质”过渡。精明的商家总是善于投其所好,通过广告营销的方式,将“符号经济”的虚火越烧越旺。
不论是“菜单傍名人”,还是“高价平安果”,抑或“疯狂的玛咖”,“符号经济”的背后,通常都隐伏着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对于商家而言,“符号”只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利益变现的工具,至于“符号”是否靠谱,他们往往并不关心。“符号经济”让商品更好卖、更赚钱,这种背离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生存理性,让“符号经济”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
然而,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一旦“符号经济”涉嫌虚假宣传,不可避免会给消费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在工具理性的裹挟下,“竹炭食品”被塑造成具有神奇功效的“高档商品”;殊不知,“竹炭食品”不仅对人体健康无益,反而是一种非法添加食品。
“金玉其余,败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鲜活的体现。商家和消费者的符号互动,真实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隐瞒、欺骗甚至夸大其词、无中生有,难免会导致“符号经济”的迷失与走偏。当“竹炭食品”沦为商家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守卫。
电商也好,微商也罢,依托于互联网的“符号经济”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监管的空白地带。提升违规成本,提高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只有让“符号经济”回归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这一根本,才能实现商家和消费者互利共赢。说到底,“互联网经济”不能陷入“公地的悲剧”,遭遇商家竭泽而渔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戴上“紧箍咒”,类似“竹炭食品”的虚假宣传才会越来越少。
董 阳:文化的春天在哪里2010-11-30 |
屠海鸣:溺亡事故折射农村社会管理之困2012-06-15 |
廉洁年金抑制腐败?2013-10-29 |
光明日报: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06-13 |
两会?望:重塑社会诚信,必须的!2015-03-13 |
两会?望:重塑社会诚信,必须的!2015-03-13 |
重塑社会诚信,必须的!2015-03-13 |
葛学斌:努力把民宿经济培育成新的增长点2015-08-28 |
张田勘:请在你的菜谱里加上“昆虫”2015-10-27 |
“食在广州”品出羊城魅力2016-02-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