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五月份的经济数据公布之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向充满各种期望,有的乐观,有的悲观,不管哪种情绪,不安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浓。纵观国际经济界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充斥着许多担心,各种论坛此起彼伏,甚至出现了同一个专家在A场论坛表示了乐观的判断,而到了B论坛上却表达了悲观的结论。
这种“朝三暮四”的现象正好反映出现在经济形势存在着的大量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影响人们的判读力。而这种现象突出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越来越缺少必要的“耐心”,他们期待新政策的出现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期望中国经济能够立刻“止降返升”,期望计划中的转型能够马上被市场接受。人们对经济转好的“急迫心情”逐步转为“急躁情绪”,将会对执行落实经济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公布的数据,5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和4月份持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9.6%.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包括高技术产业加快,同比增长11.5%,医药产业增长12.2%,航天航空工业增长28.3%,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增长12.5%.备受市场关注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8.5%.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状态良好,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属于比较理想的地位。
然而这一次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回落8.2%,引起市场震动和诸多的揣测,市场的悲观情绪主要由此而生。这个数据的变化更加剧了人们的“急躁情绪”,越来越缺乏“耐心”,直接影响到市场的“信心”……我们应当冷静分析当前经济问题的表征,增加耐心,才能提升信心。
就目前形势而言, 保持“耐心”比“信心”更重要,没有足够的耐心,所谓的信心也将随着耐心的衰减而削弱。我们的耐心来源于对新形势的冷静和科学的分析。
第一,经济结构转型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释放。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转型取得很大进展,原先低效低产的产业逐步退出市场,而取而代之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能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之中。中国在机器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领域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目前最耀眼的成功范例。其它产业的转型正在进行时,并且正在提速发展。当然,这个转型时间不会很长,也不能太长,因为我们面临的机会和机遇稍纵即逝,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产,不能有丝毫的浪费。
第二,有的人担心中国的经济大盘出现“空洞”现象,经不起国际市场的震荡,稍有震动,即会引发“塌陷”。如果仔细分析近年来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多样性,产业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根据国际机构的统计,中国能够向市场提供多达550种各类商品,远远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打个比方,如果中国有100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受到国际因素影响而减产,甚至关闭,也不能影响其它数百种产品,中国依然可以保持“世界工厂”的统治地位。中国经济“大而全”的优势红利能够确保中国的经济不会出现“失速”或“失控”现象。
第三,中国要保持适量的适度规模的“低端产品”生产端,不能一味地“扫地出门”。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机制改型过程中,过度“捕杀”所谓的“低端产品”,把曾经帮助无数企业家完成实现第一桶金等原始资金积累的有功之臣通通弃之不用,这种“卸磨杀驴”的改革极有可能伤害中国的基础产业的灵魂。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充分认识到保留“低端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低端产业不表明它没有市场价值,更不表明它是经济发展的累赘。在事实上,一个国家只生产高端产品,而没有相应的低端产品供应链的存在,其高端产品也很难获得持续发展。以计算机为例,如果只生产机芯,主服务器,而没有机盒,电源线等低端产品,这个产业的主动权可能被那些低端产品的供应商牵制。许多先进国家目前已经意识到这种布局失误,开始把那些低端产业拉回本土。美国,日本,欧盟许多国家目前正在经历这种低调产业回流过程。此外,低端产业就像一个无限的海绵一样,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是最大的劳动市场。中国特色主要就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如果过度“砍伐”低端产业,最后也会造成我们的高端产业的“短板”,得不偿失。中国的劳动市场同样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而适合于从事低端产品的低端技术人才大大多余中高端人才,如何解决这些人员的出路,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所以,保留必要的低端产品生产能力,对于稳定中国劳动市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的转型不能患得患失,更不能患急性病。如同身体的复苏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耐心”是最好的良药,不能盲目采用“催生”,“激素”和“拔苗助长”的模式来改变我们的经济大盘。“信心”的基础是“耐心”,而“耐心”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人民日报:从最坏处准备 向最好处努力2014-01-06 |
周人杰:引领新常态,呼唤“心常态”2015-03-04 |
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2015-07-01 |
司徒伟智:李光耀的“实用主义”及其启示2015-08-17 |
刘 刚:跟上消费升级的节拍2015-11-02 |
冯 梅:歌剧《白毛女》,一唱七十年2015-11-09 |
高 平:做一个“热馒头”2015-12-17 |
赵蓓蓓:啃硬骨头是个细致活儿2016-01-12 |
新闻舆论工作重在“走心”2016-02-22 |
迎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2016-05-3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