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企业该如何“买买买”
陆娅楠
//www.auribault.com 2016-08-22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海外投资,不仅要“买下来”,还得“买得值”“赚得到”“卖得出”,企业家不妨多些政治嗅觉、全局意识和逆向思维

  奥运赛场激战正酣之时,亚平宁半岛绿茵豪门易主也赚足了国人眼球,中国财团斥资7.4亿欧元收购了AC米兰俱乐部99.93%的股份。

  收购职业球队只不过是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扫货”的一角。今年前7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再创新高,其中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超过德国、美国跃居首位。从海尔收购通用电器板块,到重庆财信收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再到美的收购德国最牛机器人公司库卡,这一路的“买买买”,让一些海外媒体感慨,“中国‘土豪’,有钱,任性,要买断全球”!

  这么“买买买”是任性而为吗?未必。

  分析购买冲动,中国经济正经历“三期叠加”,传统行业的投资机会减少,再加上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企业出海寻找投资机会,买入能下金蛋的鸡,再正常不过。

  再看竞买目标,中国海外并购案已从早年的能源、矿产和不动产领域延伸到高科技制造,以及金融、文体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附加值更高,又恰巧是国内需求较旺但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补短板”和“优结构”相结合,眼光不错。

  最后看购买实力,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投资的规模、海外并购的数量必然有所提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积极影响全球经济格局,恰恰是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表现,值得高兴,不必大惊小怪。

  当然,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海外并购需要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却不能沦为疯狂的豪赌。

  中国企业荷包鼓了,“买下来”的信心足了,可“买得值”的本领还得锤炼。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风云诡谲的今天,各经济体宏观政策的外溢互溢效应更加明显,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挑战更为突出,贸易壁垒与摩擦不降反升,都大大增加了海外投资的成本与风险。企业家既要过语言关、标准关、文化关、法律关等传统难关,还得针对国际关系多点政治嗅觉,比如今年投资英国,就得预判英国一旦脱欧,企业需要付出的代价。

  “买得值”还得“赚得到”,海外投资的企业家既要熟悉目标企业的优缺点,还得针对投资地多点全局意识。比如投资矿山,就得研究社区关系;投资先进制造,就要分析工会力量。换言之,很多海外投资的“定时炸弹”,不是企业本身的技术转让、资金筹措等事项,而是“人的工作”。只有把人的工作做通了、理顺了,企业才能将自己从“外来客”变成“自己人”,在陌生的环境中,赢得理解,获得支援,并最终挣到银子,赚到面子。

  为了防止上世纪90年代日韩海外并购的失败重演,企业家不妨也多些逆向思维,在决定“买下来”之前深思“赚不到”怎么办,能否“卖得出”。海外并购一直在上演,很多海外知名企业也是几易其手。“买对了”当然好,“买亏了”也不怕,最惨的是“砸手里”。我们当然期待中国企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但如果真“玩不转”,退路在哪里?谁有能力、有意愿接盘?如何将损失降到最小,甚至漂亮地包装转手小赚一笔?这也是踏入国际舞台前,中国企业需要练好的基本功。所谓“智者举事,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在海外投资时也是至理名言。

  我们为中国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而自豪,也为中国企业可以积极参与世界竞争而鼓劲。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心是热的,头脑却得冷静。从来“买的不如卖的精”,如何越过“陷阱”,吞掉“馅饼”,中国企业要过的坎儿还有很多。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