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互联网+”也要补短板
萧 然
//www.auribault.com 2016-08-2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吸收传统制造业几百年积淀的精华,补上互联网思维的短板,这可能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制造业扩张和渗透能否成功的关键

  同事分别为父母买了两个不同品牌的国产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父母对两部手机的评价迥异。

  给父亲买的品牌来自某传统制造企业,手机质量稳定。而给母亲买的手机则来自一家互联网企业,名气很大,稳定性却让母亲不断吐槽。联想到这一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滑,同事感慨:看来“互联网+制造”并非万能,产品质量仍然是市场的试金石。

  同事的讲述让笔者想起多年以前流传的一个故事。比尔·盖茨在演讲中讽刺传统制造业发展速度太慢:假如汽车工业能像电脑技术那样日新月异,现在大家早能用上25美元一辆、用一加仑汽油就能跑上千英里的汽车了。通用的高管马上反唇相讥:如果通用像微软一样发展,我们现在开的汽车发生事故安全气囊弹出前,可能会先问:“你确定吗?”……

  这则笑话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却反映出一些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发展理念的分歧。

  互联网技术以快速迭代为特征,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价格则会持续降低,因而产品的稳定性一直是软肋。比如我们使用的一些电脑、手机,不时会出现死机、宕机、卡壳。由于这些故障常见,消费者的容忍度也相对较高。于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往往更看重产品的迭代速度,稳定性则在其次。

  而对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和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重要。不要说攸关性命的汽车,就是彩电,消费者也无法忍受它出现电脑那样的死机、宕机故障。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往往会把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甚至经久耐用视作生命。

  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正在走向深度融合。在这一进程中,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更被看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任何一种技术,无论多么先进,也必有其软肋。因此,在融合进程中,除了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继承、发扬和借鉴传统制造业中的优秀基因同样重要。

  比如,追求产品的经久耐用是传统制造思维,可能与互联网思维“格格不入”。道理似乎也充分,快速消费品干吗要追求耐用呢?但恰恰是传统制造思维,却也是造就苹果手机今天辉煌的重要原因。

  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除了开智能手机先河外,和其用传统制造业理念生产出让全世界爱不释手的产品不无关系。按说手机用塑料材质完全够用,此前全世界的手机厂商也都这么干,但乔布斯却非要用成本更高的金属和玻璃替代塑料,以追求产品质量的极致。这一看起来很不经济的做法,却让苹果手机脱颖而出。

  道理其实也简单,消费者更多时候并不那么理性,比如笔者前些年淘汰下来的手机中,苹果依然完好如新,而其他品牌手机塑料外壳却磨损得不成样子。这一看似并不影响使用的“多余价值”,却往往会让再选择的天平发生微妙的倾斜。

  所以,手机作为产品,可能生命周期只有18个月,但品牌的周期绝不是18个月。外观上的经久耐用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更何况是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呢?

  在“互联网+”进程中,互联网企业别只会输出理念,吸收传统制造业几百年积淀的精华,补上互联网思维的短板,可能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制造业扩张和渗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