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全面理解绿色金融
子长
//www.auribault.com 2016-09-07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绿色金融是G20杭州峰会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9月5日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还是同一天发布的《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都提到了“绿色金融”,明确其作为各国自愿考虑的政策选项的重要意义。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的发展”逐渐成为共识的今天,强调金融业要“绿色发展”实在情理之中,但作为一项创新性政策工具,绿色金融绝不止把两个词汇放在一起那么简单。

  这个随着杭州峰会而引发关注的热词,实际上在行业内一直处于探索和推动之中。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45条就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8月底,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更明确:“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先后单独或联合出台多个公告、指导意见,推动绿色金融。

  虽然按照峰会公报的说法,“绿色金融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包括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所面临的困难、期限错配、缺乏对绿色的清晰定义、信息不对称和分析能力缺失等”,但毋庸置疑的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信贷、投融资等具体方式,是能够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从而达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进程和实际功效的。从现实看,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考量,都迫切需要在资源配置上既要有效率,又要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就此而言,绿色金融其实是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换为主题的“根本性转型”的必然。

  于金融机构而言,绿色金融既是风险管控的要求,又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早在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即提出“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报道援引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的财务绩效与纳入考虑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因素数量呈U型关系,在一定阶段,投资决策考虑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越多,投资收益上升趋势越显著。换个直接一点儿的角度来理解,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安全的今天,任何金融机构在审视特定贷款和投资的可行性时,都不能忽视潜在的“绿色”风险。

  进言之,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绿色金融表面上看是要求金融机构完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但最终指向是社会发展格局的转换。可能面对的挑战包括:资金上,在公共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金融杠杆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本;监管上,在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形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的同时,如何实现有效监管以解决外部性、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协调上,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推进能力建设、绿色投资者的网络建设等国际合作。回应这些挑战,都需要本国乃至全球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过去几年里,我们通过政府主导,系统化地推进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市场和工具创新,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示范。绿色金融被纳入杭州峰会公报即是最重要的佐证。接下来重要的是在立法约束、政策激励和金融体系建设上持续努力,唯此才能让金融成为绿色发展的指挥棒。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