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中,通报了一些地市的做法及相关调查数据。事实及数据显示,在环境压力的倒逼之下,一些地方企业成功转型,经济指标非但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反而呈上升趋势。
数据和事实说明,环保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特别是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有更周全、更广阔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小煤窑烧起来,马上就能带动一个村的就业,十几个二硫化碳企业就能支撑住一个地级市的GDP,但形成环保导向型经济、真正展现出环保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既是大系统,也需长周期。德国、日本这样以环保型经济著称的国家,都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转型。对中国而言,环境治理犹在半山、犹在险滩。
个别人拿环保影响经济发展说事,和前两年的“反腐影响经济发展”有相同的“逻辑”。“小利,大利之残也”,这种心态下,你有一吨道理,也敌不过人家三两现钱。
说环保影响经济,似乎也内含着一种抱怨:环保治理如此严格,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但说实话,恰恰因为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社会问题和矛盾呈现“时空压缩”的特点,才需要在环保治理上有密集之举,有非常之效。
很明显,严格的生态治理势在必行,已经没有选择和观望的余地。一是因为环境恶化与人民获得感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良好生态已是最大的民生。二是因为在长期形成的治理格局和价值排序中,如果环保不被强力加持,而只是“重要方面”,那么一定会在角力中成为输家,甚至被边缘化。近几年,在环保督查的重压之下,“假停产”“数据造假”“自行减压六成”的闹剧还能层出不穷,足见这种博弈靠“平常心”是赢不了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正唯此,整个社会趋向于“经济要环保、环保要经济”的理想态势是必然方向。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全社会必须付出更多、更积极的努力。
中工时评: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建设美丽中国2015-03-10 |
南 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农为本”2015-09-08 |
郑端端:五中全会为美丽中国“谋篇布局”2015-10-30 |
绿色,彰显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2015-11-03 |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2017-08-09 |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2017-08-09 |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2017-08-31 |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2017-10-14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10-15 |
美丽中国新图景2017-10-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