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务实灵活推动经济发展-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财经

更加务实灵活推动经济发展

李拯
2020-05-23 13:18:19  来源: 人民日报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出一系列重磅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树立正向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在这样特殊背景下召开全国两会,不仅给全国人民以强大信心,而且给全世界注入正能量。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其中广受关注的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意在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具体的数字目标,就无法起到预期管理作用。事实上,不设具体数字目标,也是考虑到今年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务实安排。当前,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很难为GDP设定一个具体的数字指标。正因此,以不设具体数字目标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这是科学务实、实事求是的体现,是为了更加灵活地应对不确定性,这本身就体现着驾驭中国经济的娴熟与从容。

  从宏观调控的目标而言,“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体现出一种底线管理的思路。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这些具体目标任务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同样可以发挥“指挥棒”作用,形成市场预期和政策导向,协调各个条块和各个地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同时,只要守住充分就业、中小企业生存、社会大局稳定等底线,那么经济的潜在增速就不会低到哪里去,而且一旦内外形势好转,就能迅速形成供需良好循环的态势,推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增速。

  疫情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年4月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延续改善势头,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复工复产成效显著、新动能不断生长……复苏势头强劲、向好态势明显,就连国际媒体也承认,“中国先于世界其他地区重启经济,复苏步伐不断加速,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希望”。可以说,即便不设GDP具体数字指标,只要真正落实好“六保”任务,我们同样可以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只看短期经济指标,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制度模式、价值观念和内在的凝聚力发挥着更为长期的作用。从这个视角看,中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不惜付出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的经济代价,这恰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同样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一个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党,一个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国家,其家国同构的理念与政策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全体人民患难与共的奋进力量,这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也正如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中国在疫情过后会更强大。

编辑: 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