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雪域时评:促进“疫”后就业提升小康成色-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财经

【地评线】雪域时评:促进“疫”后就业提升小康成色

央宗
2020-06-08 19:16:21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下午记者会上强调,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疫情过后民生为要。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当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咫尺,疫情之下我国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很多民生难题需要着力解决,因而,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必须“首当其冲”。

  稳企业,保就业。“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稳企提供遵循。疫情之下,我国企业遭受了全球供应链循环受阻,外贸订单急剧减少,餐饮、服务、旅游等纷纷暂停歇业,农民工外出务工受到影响等困境,国内就业压力显著加大。而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给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各地结合当地发展特色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复工复产便民利企举措:北京出台19项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武汉出台21条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四川省出台13条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劳动关系协调……随着政策的一步步落实,企业经营逐渐步入正轨,社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中国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不仅解决了大批就业难题,更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如期实现高质量小康打下坚实的民生基础。

  重灵活,促就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外注重与时俱进、灵活变通。灵活就业政策,有序开放“地摊经济”,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出台激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补贴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流向基层,2020年“三支一扶”招募3.2万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途径,“点对点”一站式返岗专车便利农民工返工,“云招聘”“云面试”“云实习”不断普及,增加数字化新兴职业岗位需求……灵活自主就业创业,引导创业者主动融入社会发展需求,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给予创业者资金技术等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民生大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补短板,奔小康。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举国动员的体制优势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行动。当然,这场疫情“加试题”也让我们对存在的短板有了更深的认识:要着力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科技的力量,充分运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创业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增强本领从而提高就业能力水平……当然,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走势不会改变。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战“疫”,更要战“贫”;既要“外输、内扩”促就业,因地制宜谋发展,又要畅通渠道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同心绘就全面小康的奋斗、幸福底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六保”“六稳”政策支持下,中国定能驱散疫情的阴霾,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回暖,持续发力,从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编辑: 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