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募捐与捐款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尤其在当下,各种以募捐名义骗钱的现象仍不少,这使得陌生人之间很难产生信任感
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父亲,并郑重承诺3至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数十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款的某集团战略规划部经理曾鹏宇5月12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利息。这一践行承诺的举动感动网友,纷纷为其点赞(5月13日《法制晚报》)。
需要别人捐款帮助的募捐者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的在网络上求助,有的在街道上求助,感人的例子也有不少,然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这位主动兑现自己募捐承诺的许涛。据悉,许涛在募捐网帖写到:“我以人格做保向您筹借善款……我会在3至5年内把钱打给您……我承诺每年支付5%的利息给您……”或许是因为这种不常见的还钱承诺,让许涛收到57万元善款。
募捐与捐款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尤其在当下,各种以募捐名义骗钱的现象仍不少,这使得陌生人之间很难产生信任感。而且,许涛当初是在网上募捐,由于个人网络募捐还处于法律盲区、监管盲区,更不容易获得他人信任,但许涛却用诚恳的募捐承诺打动了千余名网友获得了捐款。更令这些捐款网友没有想到的是,许涛最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当初的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既不乏拿到捐款后消失的募捐者,也不乏乱花善款的募捐者,这些现象无疑都是在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损害公益慈善事业。而许涛却通过如约还款阐述了不一样的募捐者,笔者以为,此举不仅温暖了帮助过许涛的好心网友,也温暖了我们这个社会,还给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注入了温度。另外,也带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启示。
比如说,募捐者应该通过诚恳的募捐承诺去赢得公众信任。尽管很多募捐者也会作出承诺,但是否像许涛这样诚恳还需要打个问号,尤其是,是否有勇气承诺以后向捐助人还款。尽管不是每个募捐者、受助者都有能力向捐助人还款,但如果募捐者有还钱的能力并有勇气作出承诺,显然,更有助于赢得公众信任,实现募捐的目的。
再比如,如果把募捐承诺升级为“募捐合同”,相信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既然许涛通过募捐承诺获得捐款,又通过兑现承诺赢得公众点赞,这充分说明很多募捐者与捐助人之间缺少的就是承诺和信任。而能确保承诺、有助于建立信任的最好做法实际上就是合同。其实,募捐者与捐助人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合同关系,只是长期以来没有严格按合同法操作。
如果募捐者通过一种正式的合同去募捐,把自己的承诺全部写进合同,相信会赢得更多人的信任,获得更多捐款。即使某些募捐者没有能力还钱,不敢作还款承诺,但如果把自己如何支出捐款等承诺写进合同、履行合同,同样会赢得信任。因而,笔者以为,促进我国公益慈善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增加人与人的信任,而增加信任的有效办法是推行公益慈善合同。
同时,如约还款这一例子对公众和捐助人也有启示。很多人并非没有爱心,而是对很多募捐者、募捐活动不信任。但许涛的例子说明,并非每个募捐者都说谎或者拿钱后消失,还有一些募捐者不仅会诚恳募捐,而且会兑现诺言。所以,公众、捐助人也不能疑心太重。如果想捐款又怕吃亏上当,不妨要求募捐者作出承诺,监督募捐者兑现承诺。
另外,陌生人之间缺少信任,也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少空白之处,如个人网络募捐还存在法律盲区。一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监督、规范操作,必然有助于建立信任,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检察日报:破产企业应该如何还债 2009-01-14 |
检察日报:破产企业应该如何还债 2009-01-14 |
苑广阔:“应急款”为何有借无还 2012-03-06 |
连海平:“道义契约”也有“诚信滞纳金” 2012-12-04 |
迅 之:以善意回应善意不多余 2013-02-06 |
王泽非: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2013-04-02 |
羊城晚报:三鹿事件善后应公平公开 2008-12-30 |
羊城晚报:三鹿事件善后应公平公开 2008-12-30 |
王 品:“不忘承诺”为何打动人心 2015-05-14 |
王 聃:网络募捐的前提是受捐助者的诚信 2015-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