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于慈善事业,更重要的呼吁与呵护,是对慈善生态的一种关注与建设
天津港“8·12”瑞海仓库特大爆炸发生后,各界人士发起了一些爱心捐款活动,“首富”马云也受到格外关注。马云的微博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盖,不少网友质问马云“为什么不给天津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网友留言不乏带点随意、戏谑成分,未见得真在“逼捐”。不过,想必还是会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于是引来一番“舆论交锋”。支持者说,马云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个符号,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呼吁他出来担负社会责任是理所当然的;反对者认为,这像是“道德绑架”,是一种“仇富与摊派” 的心理,“马云的钱也是自己努力挣出来的咯”。
名人遭“网络逼捐”,马云不是第一例,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例。事实上,每有大事时,诸多名人是不是捐了,捐多少,必成为网友关注议论的话题。从积极层面审视,这种“排队呼吁”,体现了公众对于名人在社会担当上的一种期待,希望在某些关键节点、特殊时候,他们能够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从2008年汶川地震时被网友“揪住不放”的王石,到2015年的马云,每个名字的被呼叫,代表的都是对一个群体的心理预期。如果说这种声音是一种“慈善舆论压力”的话,我倒觉得,只要没有侵权违法,没有干扰到其正常生活,在社会上适度保有一些舆论预期,对公众人物也是一种鞭策,不都是坏事情。
当然,对于慈善事业,更重要的呼吁与呵护,是对慈善生态的一种关注与建设。在这一点上,舆论表达有时落在了社会现实的后头:企业家已经过了河,咱动辄还要逼人家摸石头。比如因为“被逼捐”,马云被媒体“挖”出这些年干的公益一点也不少。几年前就建立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2014年还以145亿元在胡润慈善榜上荣列榜首,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这种致力于把慈善制度化、长期化的行为,是最该被赋予掌声的,也是“慈善舆论”最该寻找的落点。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大可不必纠缠于每一件事上,名人富人都需要像网友期待的那样,或是迫于网友的“压力”捐多少钱。
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事业,需要“润物无声”的从容与涵养。经过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公益基金、企业联盟,还是民间组织,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已经奠定了初步基础,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也不能止步于“捐了是作秀,不捐是冷漠;捐早是求名,捐晚是被迫;捐少是抠门,捐多是炒作”的低水平指责,而应该将民众期待引导到健康的慈善文化、积极的慈善心理、健全的慈善制度等轨道上去。
从慈善事业的健全与完善角度,舆论更需关注的,是企业家们当前做慈善的困境、慈善运作平台的短板,以及多元的慈善渠道、有效的慈善监管等等。或许,这才是更高层次、更有水准的“社会逼捐”,才能期待“逼”出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来。
人民日报:人人参与 人人受益——热烈祝贺... 2008-12-05 |
人民日报:人人参与 人人受益——热烈祝贺... 2008-12-05 |
光明日报:积极支持经营型慈善方式发展 2012-11-06 |
张 剑:善款下降也是改革契机 2013-09-23 |
人民日报:让慈善事业激发爱心能量 2014-12-19 |
光明日报:开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新局面 2014-12-19 |
郑渝川: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扫平慈善发展障碍 2014-12-19 |
黄小希:慈善事业“提速”必先重塑公信力 2014-12-19 |
法制日报:立法,让慈善伦理步入“法时代” 2015-03-12 |
新华每日电讯:“慈善妈妈”疑云为慈善业再... 2015-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