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杨鑫宇:台北如何让老房子焕发生机
//www.auribault.com 2015-11-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漫步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不时会有一栋栋充满历史韵味的老房子映入眼帘,时间的洗礼令其历久弥新,许多生意兴隆的店铺栖身其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机。在台北这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中,这些历经风雨沧桑的建筑成为一道拥有独特魅力的风景。

  在祖国大陆,老房子常引起人们对贫穷和落后的联想,在许多城市,老城区、老建筑都曾象征着“落后的过去”。于是,一些地方管理者为了显示本地的“进步”,以“旧城改造”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实。在这一过程中,无数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但承载着城市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老房子,却永远地消失在了推土机扬起的滚滚尘土之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房子的命运迥异呢?难道是因为台北的老房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它们既没有特别美轮美奂,在坚固或耐用方面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真正的原因,在于市政管理观念的差异。

  乍看起来,老房子似乎是城市的负担,但台北的例子却告诉我们,如果能够用一种更开阔的视角看待问题,看似是负担的老房子,也可以变为宝贵的“资产”,让一座城市更加美好。台北对待老旧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态度和政策,可以给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极具启发意义的经验。

  台北市政府在都市更新计划之中,十分重视老旧建筑的再利用,善于为古旧的建筑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台北众多老屋能够得到保留的基础。面对日渐老化的建筑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台北市政府选择了一条将老建筑“活化”的新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大量老旧建筑得到了具有针对性的修缮,以使其能够配合新的社会需求。

  台北火车站周围的一批老公寓,就是很好的范例。当年,这些公寓是以居住为主要目的建设起来的,但随着台北经济的发展,车站周边逐渐成了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按照一般思路,这些公寓很可能会被成片拆除,并改造为新的商业建筑。但是,台北市政府另辟蹊径,将这些公寓的低楼层进行改造,使其作为商铺出租,而这些商铺的租金,又成为老住户对建筑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资本。在这一区域逛街购物的游人,既享受到了商业勃兴所带来的便利,也能感受到站前街区厚重的发展历史。

  就连这批本身并无特别之处的老旧公寓,都能焕发新生,那些有着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和建筑,就更不消说了。诸如迪化街、剥皮寮、大稻埕等文化传统深厚,在台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街区,台北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维护与振兴政策,极好地挖掘了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中,台北市民渐渐发现,这些街区中一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老房子,背后竟然有着各种令人动容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这些被重新发掘出来的历史价值,让台北人收获了更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财富,也让这些本已萧条的历史街区,重新成为行人络绎不绝的都市热点。

  当然,主张保护老房子,珍惜老房子,并不代表就否定现代化。台北市政府对哪些老房子应当保护,哪些老房子应当拆除更新,有着明确、严格的规定,台北市既没有一股脑将老房子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也没有落入“为保护而保护”的窠臼,拖累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当老旧房建筑严重阻碍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生活的时候,当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拆除与更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老房子的闪光之处,发挥它们的正面价值,让一座城市能够留住它的历史与传统,留住市民们宝贵的共同记忆。

  中国大陆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许多城市都在高速发展,在这一时刻,我们有必要做出深刻的反思——我们是否在狂飙式的发展中忽略了历史人文资产的价值?我们是否过度热衷于“新”而陷入了拆建不休的怪圈?我们应当认识到,一座城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财富与产业,也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氛围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而这些无形资产,或许比高楼大厦更重要。

  (作者系台湾大学硕士研究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