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日一则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个人权利法律界限的热议。福建福州市一女士不慎丢失手机,于是她利用手机的“云服务”功能,获取“拾手机”未成年人的自拍照片,并发布到微博上“求扩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要回手机。有专家认为,“拾手机”者肖像权和隐私权受法律保护,晒图找手机的方式,很容易超越法律的界限。
不慎丢失手机想寻回手机,原本是一种正当的利益诉求。然而,目标正义并不意味着“想怎样就怎样”,一旦背离了程序正义,维权行为难免会上演“变形记”。这一点,在“晒图找手机”上得到了漓淋尽致的发挥。为了避免自身利益损伤,这名女士采取了剑走偏锋的方式,在无形中损伤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晒图找手机”的初衷,在于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打破信息不对称。只不过,这样的人肉搜索,一旦任其“野蛮生长”,必然会导致网络生态的杂草丛生。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失范行为和非失范行为上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人肉搜索的大行其道,最终会导致人人自危。
网络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使用网络的人们一旦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难免会让网络陷入“公地的悲剧”。只有给人肉搜索戴上“紧箍咒”,让网络资源在法律框架内运行,公共生活才会更有秩序、更有安全。说到底,人肉搜索不能沦为“私刑”,不能想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肆意挥舞着“道德大棒”,利用人肉搜索对他人“抽刀”,表面上看是维护,实际上却破坏了公平正义。
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说,“只要一轻率,人就会犯糊涂”。在事实尚未查明、真相尚未厘清的情况下,任性地使用人肉搜索,不可避免会“误伤”他人。不论是对拾到手机者进行“恶意的揣测”,还是先入为主地将这名未成年人视为“靶心”,抑或进行无节制、无底线的人肉搜索,“晒图找手机”的背后,隐伏着社会信任缺失以及浮躁、冷漠、暴戾等不良社会心态。
尽管“晒图找手机”存在着不妥甚至触犯法律的地方,“板子”却不能全部打在这名女士身上。在风险社会,当普通劳动者遭遇小偷小摸和财物不慎遗失的时候,通常都处于一种无奈、无助的状态。当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当他们对制度化维权渠道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或许会采取一种铤而走险的“自我救赎”。
在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当下,“晒图找手机”理应得到纠偏。只不过,我们也应倾听“沉没的声音”,纾解普通劳动者的权利焦虑。一个旨在让老百姓“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的社会,当普通劳动者也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当制度化维权渠道更加畅通和高效,他们才会少一些“轻率与糊涂”。(杨朝清)
人民日报: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托举明天的太阳2009-12-03 |
人民日报:为未成年人创造美好明天2009-12-01 |
沈阳晚报:莫把未成年人培养成“罩中人”2010-02-02 |
沈阳晚报:莫把未成年人培养成“罩中人”2010-02-02 |
沈阳晚报:莫把未成年人培养成“罩中人”2010-02-02 |
沈阳晚报:莫把未成年人培养成“罩中人”2010-02-02 |
人民日报:为未成年人创造美好明天2009-12-01 |
人民日报: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托举明天的太阳2009-12-03 |
广州日报:关爱未成年人就是关爱未来2010-12-09 |
西安晚报:谁来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游戏产品2013-03-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