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李劭强:如何解读双十一降价不足六成?
//www.auribault.com 2015-11-1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从11月2日开始,记者对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上的服饰、食品、化妆品等125款商品价格进行跟踪监测。等到10日下午,记者打开“购物车”,重新记录下各商品的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价格维持不变的有53款商品,占比为42.4%。68款商品价格有不同程度下调,占比54.4%,另有3款产品价格不降反升,占比2.4%。另有1款商品已经下架搜不到了。(11月12日 《新文化报》)

  双十一之所以成为一次购物者的狂欢,原因当然不是其光棍节的噱头,而是商品在这一天会出现较大的折扣,至少消费者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预期和购物习惯。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的购物欲望,即便这欲望对应的商品并非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这种放纵,从天猫的天价成交可以窥见:2015天猫“双十一”开始的第18秒,交易额超1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79.66%;1分12秒,销售额破10亿元,无线占比77%;12分28秒,100亿。截止7小时45分42秒,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417亿,超过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节线上交易总额。

  这几乎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疯狂,同时又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疯狂。面对这种疯狂,媒体企图和希望通过客观的盘点与分析,让躁动的人们能够渐渐理性和平静下来。于是,有细心的媒体对比了商品在双十一前后的价格,得出的结论是,其实双十一商品也没有便宜到要疯抢的程度,在调查范围内只有六成商品降价了而已。这样的策划可谓用心良苦。在双十一,媒体既需要寻找独家新闻,又希望引导人们理性消费,这样的选题比较好地融合了这两个目的。当然,对于这样的信息,不同角度的观察会有不同的解读,单纯以双十一降价有限来切入此次购物狂欢,可能忽视了互联网商业的魅力和价值。

  应该看到,六成商品降价已经是一个不低的比例。六成商品降价到底是高还是低,需要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尽管,在人们的期待中,双十一商品应该全部降价才对。媒体的感叹,大概来源于此。但是,不同商品有不同定位,有些比较昂贵的商品,就不太会以降低的方式进行促销,即便恰逢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这是它们定价和营销的策略。所以,总体而言,有六成商品真正降价已经不错,这个比例并不能算低。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追逐的可能就是这六成降价的商品。那么,对于双十一购物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其实已经享受到了降价的优惠——他们中意的商品全部在降价,没有降价的他们根本没有买。

  客观地说,能看到降价信息本身就是互联网+价值。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暴利的一个关键是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知道哪里有充足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不知道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是多少。所以,现实中,消费者在实体店消费时通常处于信息缺失的状态,他们能否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运气和能力——要恰好碰到、找到合适的商家才可以;要能说会道、懂得砍价才可以。而在互联网购物中,就没有这个烦恼:万能的网络几乎可以满足消费者任何需求,而且可以将优质的信息进行推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几乎处于透明的状态,在网络海量信息的对比中,人们比较容易接近其真实的成本与价格。

  “互联网+”的魅力和价值,在于互联思维对于市场资源的联通——共享、共用、共赢。因为互联网商业的存在,市场交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这种降低既是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对经营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原本横亘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被尽可能地打破,商家要想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要把功夫和精力放在如何做到物美价廉,如何塑造口碑和品牌上。这又相当于促进了市场竞争的规范,维护了市场的秩序。因此,即便真的只有六成商品在双十一出现了降价,互联思维对商业、对市场的促进作用,也应该于双十一的狂欢中,亦或者于双十一的反思中,被清晰看到。(李劭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