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 毅:办事不求人是法治的试金石
//www.auribault.com 2015-12-08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何时办事不求人”的讨论和报道要告一段落了。感谢广大读者的踊跃参与和大力支持,在3个多月时间里,我们收到了数百封全国各地的来信,还有些读者通过各种渠道给我们提供线索和意见。长久以来,“办事求人”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潭,求人的、被人求的、被人求也求人的,深陷其中,不胜其烦,大家都想正正常常、简简单单地工作和生活。

  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何时办事不求人”,是群众的发问,是时代的心音。要加快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政府、社会两个方面齐努力,制度的硬措施、文化的软环境两个系统相配套,才能让甲方和乙方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办事环境。

  首先,要完善制度体系,扎紧规范办事的笼子,挡住求人的,解脱办事的。

  有权容易骄傲。当下,入学、看病、养老,是群众犯难的事;项目审批、企业落户,往往是“领导不发话,企业跑断腿”;更别说矿山开发、土地开发了。手握这些资源、掌握这些权力,再谦虚的人,也会被市场惯坏的、也会被人求得鼻子朝天的。一段时间来,某些部门、某些系统腐败窝案频发,就是这个原因。

  有权也有烦恼。权力不论大小,总有人会找到你。老同学找上门了,你办不办?亲朋好友托到了,你理不理?老爷子左右为难还是开了口,你考不考虑?有人脸皮一拉,不讲情面;有人推脱不掉,打起了擦边球;还有人绞尽脑汁,变通帮忙。这样,制度就成了松紧带。这些人成天在“松紧带”里东一脑袋西一头,累得够呛。

  因此,政府部门或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在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比如,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同时,要细化办事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每个环节的自由裁量权,挤压寻租空间。一切摆到台面上,让工作人员更清楚,让来办事的看分明,大家都按程序办,我不为难你,你也别为难我。而且,群众不满意要有投诉窗口,群众投诉要及时回应,查实问题要及时处理,让制度硬起来。

  另一方面,全社会都应牢固树立契约观念,让投机取巧的人没有市场,让“自觉排队”成为风尚。

  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市场经济必须有法治保障,法治社会必须树立契约观念。可是,我们许多人,身子在新时代,享受着市场提供的各种便利,脑袋却还搁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旧框子里。那个时代,哪儿都是熟人,一切都好说,一切都不用斤斤计较。尽管一切都是低水平的、瓜菜代的。然而,城镇化、现代化迅猛发展几十年,我们已经跑步进入陌生人社会,再也回不到那个熟人社会了。熟人社会,家庭很大,世界很小;现在世界很大,家庭很小,“人情”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出门在外要排队、要守秩序,看病办事要问清程序、要预约,否则,你就会遭遇很多“办事难”。于是,找熟人、托门子,熟人社会的那套规则又搬过来,结果难成一锅粥。大家必须一起想一想,政府该做些什么,社会成员又该做出哪些改变。

  融入陌生人社会,必须靠法规,靠契约,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文明素质。制度在先,有序遵守;而不应事到临头,动辄“跪求”。尽管说我国是有几千年传统的人情社会,但也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古训。“不求人”从来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求人”是在极不堪的境况才会被理解的。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试金石”。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办事不求人”突破“人情瓶颈”、走出“人情泥潭”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好,有利条件越来越多,随着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法治文明进一步提升,“办事不求人”就会水到渠成。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