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今天,生不生二孩都有一定的理由,那么,多一些试点,多一点实证工夫,而在此之前,不妨先观察,暂不做定论。
12月5日,某“专家”在某论坛上表示,即使放开生育,真正愿意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生育。
“二孩”已成当下焦点,相关不相关的“专家”争相介入此话题,一方面,此话题迎合了部分年轻人的愿望,俨然有为民请命的味道;另一方面,政策已松动,则不妨说得更迫切、更夸张一点,既安全又峻急,有利于塑造个体形象。而有了这种心态,甚至没有看一看、实践检验的时间,直到酿成结果,再捶胸顿足地大呼反其道而行之,这似乎已成俗套。
讨论“二孩”政策,无可厚非,但应坚守常识的底线。
人口增减有“惯性”,无法令行禁止。在实施计划生育初期,人口增速依然较高,今天适当放开,人口也难迅速增加,30%的适龄青年愿意要二孩,这个比例并不特别低,最好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即使结论表明,需要进一步推动“二孩”政策,财政补贴也非善途。毕竟政府本身是没有钱的,政府的钱直接或间接来自税收,最终埋单的是老百姓,那么,对于不生二孩的人来说,为什么要掏钱来补贴别人的二孩呢?
能生二孩的父母,往往是经过理性规划,认为自己能承担孩子未来的养育费用,而政府补贴可能带来这样的后果:许多父母觉得反正有政府托底,不生白不生,结果不经充分理性规划,便匆匆选择二孩,这对他们、对孩子、对社会,都没有好处。
也许有人会说:推行计划生育,政府不也补贴了吗?今天补贴二孩,不过是补偿过去的遗憾。
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源于当时巨大的现实压力,政府不得不强力干预,这是具体条件所决定的。今天政策松动,恰好说明随着条件、环境的改善,政府正逐步将更多问题交给社会解决。当此之时,重新呼唤政府加大干预力度,实在是一种倒退的思路。
国家干预,必会引发某方面失衡,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会留下问题。社会发展了,应尽可能寻求软着陆,不能一看到问题,就立刻想到用工程的手段来解决,而当工程手段派生出新问题,只好再上新工程,如此反复,无有竟时,绝非可持续之道。
经过30多年迅跑,中国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应该更新我们的老观念、老做法,更多从整体、从长期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部分人的利益,多一点系统思维,少一点工程思维,方为与时俱进。
这就是为什么应特别警惕极端的声音,在今天,生不生二孩都有一定的理由,那么,多一些试点,多一点实证工夫,而在此之前,不妨先观察,暂不做定论。
蔡辉
北京晚报:高考加分与财政补贴必须慎用2010-06-13 |
新华网: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修补社会“短板”2009-06-29 |
韩 肖:惠农款不是“唐僧肉”2011-05-09 |
王石川:公立医院补贴须公字当头2012-01-18 |
杨国英:财政补贴应“一碗水端平”2012-10-25 |
匡贤明:失独家庭需要的不仅是“政府供养”2013-02-17 |
唐 钧:“清华方案”:经济理性过甚,人文...2013-08-28 |
广州日报:公立医院不能再搞“终身制”2009-04-05 |
广州日报:公立医院不能再搞“终身制”2009-04-05 |
汪昌莲:“互助养老”应是公共养老的有益补充2015-11-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