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2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份对94款“双11”网购商品的价格跟踪情况报告。中消协比较了它们在“双11”当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等三个时间节点的售价后发现,94款商品中,共有32款仍能以不高于“双11”价格购买。也就是说,虽然消费者忍受了通宵熬夜的抢货、忍受了慢如蜗牛的送货,终于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钱便宜也没占到。(12月9日《北京日报》)
中消协的这份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商品,在“双11”过后,仍能以不高于购物节当天的价格买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大家抢着“剁手”的结果,可能并没有得到半点实惠,却落得一身不自在——特价买来的,反而没有平时便宜。
这不能怪消费者太贪心。大家之所以愿意克服种种不便,在购物节点上挤着掏腰包,无非是奔着超值的性价比去的。可一些商家的做法,实在是不地道。一件商品,“双11”卖399元;7天后,卖398元,还降了一块钱。好,这勉强还能忍受。毕竟,虽然“双11”主打低价促销,但也没说价格必须是全年最低。可一件女装,吊牌价是528元,在网上却虚标原价1199元,折后售价89元,商品的折扣价甚至低于1折。这种虚标原价就不只是糊弄人,而是明显违反价格法的行为了。我们总说,消费者购物应该更加理性,碰到这种力度的“优惠”谁又能淡定得住。估计不少人即便明知是坑,恐怕也会有人去跳。
这也印证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老话。所以,单靠消费者来一一辨认“精明”商家的假打折陷阱,这不现实,需要在二者之外,有第三方来监督。近些年,监管部门陆续出台规定、发布通知,要求严惩价格欺诈行为,但这和民众的购物体验还有所差距,甚至有人觉得它只是隔靴搔痒。比如,此次中消协建议,政府应建立价格追踪监测机制。一些网友就认为,此举或许只能从宏观层面监控电商平台的总体价格水平,对于民众每一单购物行为的监督,恐怕会力不从心。
问题又回到了电商平台这里。它一头连着商家,另一头连着消费者。事实上,电商平台在发觉、处置价格欺诈行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假打折能得逞,主要原因是价格信息不透明。可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比价软件,能提供某件商品在一段时期内的价格波动趋势图。那些节前猛抬价、节中疯打折的做法,一查便知。按理说,电商平台只要把这项技术引进来,就可以让假打折无以遁形。可现实却是,每逢购物节点,总能看到某某电商封杀某某比价软件的新闻。电商平台非但不给比价软件提供便利,还狠下杀手。这里面,涉及多少利益纠葛不得而知,但起码可以推定,在打击假打折等价格欺诈行为时,一些电商平台的做法显得有些消极,与消费者的期望有差距。
不管是“双11”还是“双12”,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提升消费者的网购体验,应该是这些购物狂欢节的立身之本。蛋糕可以越做越大,但不能越做越馊。如果消费者在购物狂欢节这个节点购得的商品,在质量、价格这方面都出现问题,那势必会降低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最后砸了购物狂欢节的招牌。“双12”在即,惟愿相关各方吸取“双11”的经验教训,在商品质量价格以及派送等方面扎紧篱笆,莫再让消费者花钱买纠结。
鲁 珊:“双11”赢了数据未赢得人心2012-11-13 |
时言平:“双十一”购物狂欢背后的冷思考2013-11-11 |
刘 晓:鏖战“双十一”,不是拼噱头2014-11-04 |
毕 舸:规范“双十一”不必分线上线下2014-11-04 |
王传涛:“双11”提前预警很有必要2015-11-04 |
王传涛:“双11”提前预警很有必要2015-11-09 |
张 凡:狂欢节式电商营销可持续吗2015-11-11 |
双十一狂欢节,狂欢的是实体经济2015-11-12 |
让“双十一”真正成为网购盛宴2015-11-10 |
“购物节”中的创新精神宜提倡2015-11-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